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到新兴技术应用落地,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强化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始终是主线。“十四五”时期,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目标到2025年,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九三学社浦东新区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政协委员、浦东科创集团总经理朱云就此建言:
让“知识”换“贷款”通道更顺畅
科技型中小企业常常是“重知识、轻资产”,在面临资金难题时,走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之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在实操中,知识产权融资质押依然面临评估规范不够完善、信息渠道不通畅、标准化金融产品缺少等问题。对此,朱云委员指出,需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以持续发挥金融资本的带动作用。
上海知识产权金融蓬勃发展
在上海,知识产权能够换来真金白银。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于2022年10月发布的《关于知识产权政策实施提速增效 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显示,全年质押融资登记总额超过100亿元,普惠质押贷款惠及企业数量增长20%以上。
《2021年度上海市知识产权发展报告》显示,在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方面,2021年,上海市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近90亿元,同比增长133.6%;各类知识产权保险保额总计1.51亿元,同比增长87.5%;促成全国首单知识产权交易保险、全市首批知识产权投贷联动项目以及首批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落地。
《2021年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已经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体系。2021年在全市范围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入园惠企”活动6场,指导各区开展活动60余场,累计覆盖园区近百个、企业近3500家次。
而在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上,有上海银行、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等15家银行推出的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贷类产品,浦东科技担保公司、太平洋安信农保、人保财险上海科技分公司3家保险公司推出的担保类产品。
此外,上海市松江区还在2022年11月出台上海首个区级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松江区加强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政府参与,银行、保险、担保联动互补的风险分担机制,形成“业务联动、风险分散、统筹实施”的协同模式,可给予企业最高2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利息补贴,和最高20万元的知识产权保险保费补贴,对出现坏账、金融机构处置质押知识产权后造成实际损失的,给予一定风险补偿。
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授信体系
热潮之下,上海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还存在哪些不足?朱云认为,首先是评估环节不足。“知识产权评估具有覆盖行业广、专业性强、较为分散的特点,由于缺乏实施细则及量化标准,较难应对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她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产权评估相关规范与方法也应逐步完善。
其次是政策单向传递,缺少和需求端的双向对接。例如,政府部门联合银行、保险公司开展的政策宣讲,较难覆盖所有园区,大部分企业端的融资需求也难以及时有效反馈到上级部门。
最后是银行知识产权质押产品个性化,缺少标准化产品或绿色通道。“从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公开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看,每家银行产品各有侧重,对融资端要求也不尽相同。”朱云表示,企业需与银行深入沟通,选取适合的产品,再确定具体的授信额度等信息,无形间拉长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周期。
针对这些不足,朱云在提交2023年上海两会的一份提案中建议,要加大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和人才培养力度,各区积极培育和引入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并在辖区银行、保险等单位培养相关评估人才;在现有专利示范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认定中,邀请评估机构、银行、保险、担保公司对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状况进行预评估,方便后续金融产品配套,并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评审加分项;对已经获得专利示范试点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其他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以政府为背书,对企业知识产权及经营状况赋分,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授信体系,按分值给予授信额度,并作为各银行统一标准,企业可向任意一家银行申请额度内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