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热词。“产教融合”与“新质生产力”结合能迸发出何种能量?对于高校来说,这是既期待又引人遐想的问题。但在此之前,我们还需面对一些更现实的问题——多年来,校企间的产教融合虽然一直被大力提倡,但仍有很多待解难题。就此,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钱锋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产教融合一直是各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您看来,高校的类型、层次不同,产教融合的侧重点是否也应有所不同?这些“不同”背后,又是否有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共同点”?
钱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育与科学的融合发展是需要载体的,而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便是其中的重要形式。在此过程中,“产”字一定要放在前面。换句话说,产业需求是第一位的。高校需要秉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短板导向和问题导向,既要解决企业的真正问题,又要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人才培养出来。
这就要求高校在产教融合上不能千篇一律,在师资问题、教学方式和模式问题、实习实践问题、学生培养载体问题,以及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问题等方面都要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思考。
特别是后者,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体系的,即一个学科要有哪些专业,这些专业要有哪些课程,课程开设的内容又是什么,这些是非常明确的。然而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迅速,高校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相对固化的专业体系,顺应数智化和产业化要求,重构我们的人才培养阶梯体系,这是任何一所高校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产教双方的双向奔赴。但现实中,高校“一头热”现象并未得到改变。您认为其中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钱锋:所谓“一头热”现象并非由单方面原因造成。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不同部门和机构协同发力。
比如在政策制定层面,各行业主管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机构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产教融合政策及法律法规,对产教融合进行指导。这方面,我们已有一些政策,但仍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和落地政策。
高校层面则需要“跨出一步”,主动和产业部门及企业对接,特别是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改革,以满足新型工业化的需求。
至于企业,要调动它们的积极性,给它们适当的“甜头”,以顺应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比如对于产教融合工作优秀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和奖励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部门在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时,规模不宜过大,要根据产业以及企业的特点和高校的优势特色因地制宜,不可贪多求大。
《中国科学报》:要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您认为相关管理部门最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调整?
钱锋:产教融合作为一个整体性工作,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尤其不是教育主管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是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委共同协调。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本身也需要一定的调整和改革,比如在产教融合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再加上其他部门的配套资金,重点解决某些领域亟待解决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问题。
须知,我们的产业发展不仅仅是“今天”的事情,还是“明天”乃至“后天”的事情,传统产业的升级、新兴技术的新赛道竞争,以及未来产业的战略部署都需要不同部门的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