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南印度洋渔业委员会的邀请和农业部渔业局的派遣,社员、东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衡作为中方代表于2018年3月20至25日赴法属印度洋留尼汪岛圣但尼〔留尼汪岛(法)首府〕参加南印度洋渔业管理委员会第三届科学委员会会议(3rd Meeting of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 Fisheries Agreement(SIOFA) Scientific Committee)。本届研讨会共分为14个议题和32个主题报告。来自日本、欧盟、法国(海外领地)、库克群岛、泰国和澳大利亚等缔约方共计20余名科学家及业界代表参会研讨。中国、南印度洋深海捕捞者协会(SIODFA)、FAO等国家和渔业组织以观察员身份参会。
此次研讨会集中讨论了各缔约方的国家渔业报告、科学数据标准、脆弱生态系统、历史渔业捕捞现状、种群资源评估、底层渔业种群评估、与地区渔业组织的合作框架以及科学委员会工作计划等,会议通过了加强底层渔业的管理和种群评估措施,建立了大西洋胸棘鲷种群资源评估模型。张衡代表中方首次撰写了国家报告(National report),阐述了南印度洋渔业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我国全部渔业活动,整理了我国在印度洋捕捞大西洋胸棘鲷的历史渔获量数据,并提交给科委会审议。他还代表中方与科委会的会议方代表交流了我国南印度洋公海渔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就未来可能的合作与交流进行深入探讨。
此次也是张衡第二次作为中方代表参加了南印度洋渔业委员会科委会会议。张衡积极参与国际渔业委员会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维护了我国远洋渔业利益,对鼓舞九三学社社员继续立足本职工作,开展一线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国家与社会需求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