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口述 晏燕整理)
我自89年学校毕业后,就在嘉定南翔镇的人民法院工作。人民法庭相当于法院的派出机构,是最基层的法庭,也是接触老百姓最多的岗位。从那时算起来已有20多年了,我从书记员起,一步一个脚印,09年8月,我从嘉定法院民一庭调到立案庭,任立案庭庭长。
立案庭是所有案件的第一道关,是启动关。立案庭的任务就是审查案件,主要看案件是否属于嘉定法院管辖,条件符合就给个案号,再移交给其它庭,就相当于医院分号。但是,立案庭近十年来,还担负了另一个重要职责:信访。原本信访是政府层面的工作,但在社会转型期的现在,各种变化和利益纷争都很激烈,信访也延伸到了司法层面。法庭一审、二审,甚至高院再审都维持原判的,依然不服,就走上了信访之路。这样的案件也很多。
我在民一庭时审理过一个案件,印象很深。原告是一个中专毕业的中青年,到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一年以后被诊断出精神病。他的父亲(精神病患者作为原告需要法定代理人)起诉单位,要求公司赔偿200万,认为工作太辛苦、领导不友善造成儿子精神分裂。我们经过严格取证,认为工作与患精神疾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这个家庭又确实很困难,这名父亲自己有肝病,母亲还瘫痪在床,儿子因为精神分裂症失去了工作。我作为主审法官,保证案件正确审理之外,也必须做稳定的工作,跟单位做工作。最后单位自愿补偿他一笔钱,还从司法救助方面申请补偿,想尽一切办法对他进行帮助。
这个案件让我感受到,人民法院一方面要公平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另一方面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都很重要。法官要加强与各单位的协调,也要走群众路线,把问题说清楚,有时当事人也会理解我们。近年来,中央政法委开展“案件评查”活动,我作为嘉定方面的代表,三年评查案件250多件,回顾案件有无瑕疵,当事人有困难的,还给予帮扶救助,并在今年获得了“上海市集中清理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工作先进个人”。
近几年来,上海的司法环境变化很大,不仅社会矛盾更复杂了,法院内部的人员结构也有了变化。比如司法人员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司法考试通过,还要学历在硕士以上。于是近几年新招的司法人员中天南海北的很多,可能外省市的考生们更努力。这种情况有利有弊,他们是本地司法队伍中的新鲜血液,但对本地不熟悉,也会遇到不少麻烦。不久前,新来了一个福建来的小伙子,打电话通知人家法庭传票,结果对方一听到福建口音的普通话说“您有一张法院传票”,就立刻大骂“骗子”,径直挂了电话,这事一时间传为院里的笑谈。笑归笑,但类似的事很多,也是我们法院工作必须要面对的现状。比如老百姓说本地话时,你至少要听得懂,如果你也能说本地话最好,他们会觉得心理上贴近,更有认同感。
对我来说,另一件影响我一生的大事,便是加入了九三学社。
我很久以前就知道九三学社。嘉定有个“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当时会长是社市委副主委、原嘉定区副区长夏以群。当时对九三学社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幸加入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嘉定区委委员唐荣球介绍的,他是嘉定发改委的注册价格鉴证师,此前我们在工作上多次联系。
关于加入九三学社,原本我很疑惑。事先阅读了章程后,觉得九三学社好像是以自然科学界为主,有很多院士,都是中高级知识分子,又怕自己学识不够。而且政法系统的人加入民主党派,也有严格要求。然而我们法院的院长非常支持,和高院政治部作了沟通。我于2009年成为一名九三学社的社员。
加入九三学社后,我认识的人更多更广了,大家都像兄弟一样,相处得非常开心。虽然司法界人士比较少,但与跨学科人士的交往,让我眼界更加宽广。不过我想科学也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法学就属于社会科学,而九三学社所提倡的“爱国、民主、科学”,法制都是上述一切的基础。所以,我还是希望社内成员结构更宽广、更丰富,增加一些司法界、社会科学界的同伴。
成为社员也为我平日的工作打开了一个新天地。比如介绍我,一说到“王庭长是九三学社的”,大家的反应就感觉不一样了,知道是民主党派成员。我感觉是有地位、有荣誉的。当然如果自己一言一行不当,带来的非议也会给组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自己对自己的约束也更大了。总而言之,九三学社带给我的都是正向、正面的激励作用,我以此为荣、以此为幸!
(王清:社员、嘉定法院立案庭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