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员风采 > 人物撷英

蕙质兰心演绎钢骨柔情——访上海通用金属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若兰

发布时间: 2012-03-01 作者: 社宝山区委 金石

  上海通用金属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若兰虽然年近70,不过,她似乎不知老之已至,心理年龄显得尤为年轻。朱总讲话时悦耳动昕的声音不时夹杂着银铃般的笑声,行动时的敏捷与爽朗的性格与古稀之年相去甚远。其长相雍容华贵同样显得富有朝气,精力旺盛,她为中国钢结构的事业奋斗了整整半个世纪。

  朱若兰的父亲是原重工业部的总工程师,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尽管是一口京腔,当年曾与邓小平、周恩来等校友渡洋留法,后调至洛阳拖拉机厂任总设计师,并任九三学社河南省洛阳市委主委。朱若兰后来也成为九三学社的社员,曾任上海虹口区九三副主委,虹口区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上世纪60年代初,朱若兰从北京机械科技学院毕业后,仍对父亲敬重有加,父亲涉及的人和事都有或浓或淡的记忆,一直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脑海中,也养成了认真负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风格,从骨子里就具有一股不屈不挠的热情和创意。她先后在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工作过,对钢结构事业可谓情有独钟。1978年春,国家重点项目“宝钢”上马时,她被有关领导相中并作为第一批技术骨干支援宝钢建设。朱若兰认定,这个时代给了自己很多机会,但自己并不是说因为这个时代会给什么才去做什么。她要问的是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什么?

  当时,宝钢有许多日本技术顾问,他们对朱若兰留下深刻的印象。朱若兰从年轻时就自尊自强,特为女性争气,上班走在别人前面,下班走在别人后面,每每到食堂吃饭时饭菜都凉了。盛夏酷暑,宝钢工地上热浪翻滚令人望而生畏,朱若兰却英姿枫爽始终冲在生产第一线,一举一动无不流露着朝气和活力,焊工技术也堪称一流,活脱铁娘子的形象。日本人习惯于见人鞠躬,日方技术顾问见了朱若兰不只是点点头,且感到不可思议,对这位姑娘简直崇拜有加,以后凡见面时频频鞠躬。朱若兰在技术上不满足以前掌握的知识,刻苦钻研,敢于向难关挑战,并成功攻克了地下等离子切割、低温氧气储罐、高炉焊接等技术难题。仅地下等离子切割这项技术就为国家省了几千万元。在引进钢管柱项目索赔谈判中,朱若兰从实际操作中发现B方提供材料的材质有问题。通过取证和反复数据分析后,她的疑问得到了肯定的证实。为此,宝钢向日方索赔数十万美元,为囡家挽回了损失。朱若兰的卓越表现和技术才能令国内外专家刮目相看,从1978年至1985年7年间,朱若兰获得宝钢工程指挥部颁发的三等功2次,由她领衔的集体二等功1次。其中,关于向日方成功索赔一事,指挥部在她的立功受奖证书上评价是..以有力的技术数据、灰样,配合钢管柱谈判组与日方谈判,积极主动地运用标准、协议,和日商辩论,为钢管柱索赔谈判取得胜利做出了贡献。"其时冶金部有关领导和宝钢指挥部在不经意间为朱若兰起了一个绰号“宝钢穆桂英”。

  她就这么一路走来,走到今天这一步,也不过是把握一个个跳出来的机会。朱若兰从事钢结构事业50年,如果说前20多年她是在国企那片热土上默默奉献,那么后20多年她则在自己的领地上叱咤风云,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朱若兰在过往的日子里,太多的时候她真的把自己当成了生活的螺丝钉,硬生生地拧紧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纷纷“下海”。1985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人到中年的朱若兰也下了海,创办了上海通用金属结构工程公司,她终于风花雪月了。朱若兰学过10年钢琴,不仅弹奏技术一流,还有好歌喉好身段,唱歌跳舞是专业水准,至今仍是上海某企业家文工团的伴奏师和女高音部的台柱,身上有很浓的诗人气质。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时间,一个学者的成熟也要有个过程。她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敢于独立思考并挺着腰杆演绎钢骨柔情。朱若兰认为,不同的钢结构建筑应当有不同的音符,像有一种牵引力拉着你回到心灵的深处,浸沉其中留流忘返,这样自己会觉得自己像天使。她纵观目前国内的诸多钢结构建筑,粗犷有余,艺术想象力贫乏,不能让人感叹和感动。一些钢构作品背后多是普遍性的视野,缺失独立的格调、自由之精神。朱若兰是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她认为,传承和更新是一个专家的基本职责。然而,仅仅是传承是不够的,还要创新,要突破和超越前人的成就。专家的灵魂是自由的,没有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和设计自由,就不能完成肩负的专家使命。朱若兰致力于传统模型的改进,把抽象艺术引进设计。她肯定地说,“只有赋予建筑以生命,把艺术理念、高档建筑的理念引入厂房的设计中,才能在中国市场放开后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朱若兰消化吸收并升华了国外先进工业园区的建筑理念,确定“上海通用钢构”向建筑与生态、艺术钢结构方向发展。并大胆创新组织技术设计人员,以现代钢结构理念开发工业园区,用住宅小区的管理方式建设管理工业园区。他们先后承接了康桥工业园区、北京隆盛高新技术开发区、太仓同济工业园区、上海青浦工业园区等20多个造型各异的园区。海盐工业园区建筑外形像晶莹放大的盐粒堆成,是潇洒飘逸、凤骨独具的佳作;另一园区“s”型透明的建筑,耐得住长久的寂寞和诱惑,具有摄入的视觉冲击力,给人带来缕缕清风。朱若兰与时俱进,对创新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表示,哪怕比别人领先一点点就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她带领技术人员考察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后,提出发展轻钢别墅的新思路以及发展钢结构佛教建筑的思路。在新西兰已成功建造一座钢结构大雄宝殿,赢得国外广泛好评。“上海通用钢构”创新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了业主的需求、市场的需要,还赢得了各种荣誉。近几年来,其项目分别多次获国家建设部颁发的“鲁班奖”、上海市建设工程“白玉兰奖”和“特别荣誉奖”、上海钢结构工程“金刚奖”等殊荣,并被日本媒体称为中国最好的10大钢结构企业之一。

  朱若兰到过世界不少地方,也十分注重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与澳大利亚PLAN PAC设计院、与日本横河株式会社的技术合作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上海通用钢构”的足迹已遍布中东及东南亚地区。几年前,朱若兰在悉尼歌剧院考察时,悉尼歌剧院蚌壳式的建筑给了她许多新的启示:“钢结构建筑可以艺术化,可以成为世界著名的建筑,冰冷坚硬的钢铁可以成为城市建设的艺术品。”朱若兰认为,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全世界已普遍地关怀着自然的一切,由生态危机引起的种种现象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钢结构艺术构思一方面反映着社会的现实,一方面也时常向社会提出质疑。近10年来涌现出一批设计师,他们的作品陈述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些创作往往被人们冠以“大地艺术”“地景艺术”“环境艺术”。今天,艺术与功能的结合,艺术家与设计师、建筑师的公共协作是公共建筑物艺术创作的一个新趋势。

  “上海通用钢构”始终秉承“敬业、拼搏、诚信、求新”的理念,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为业主提供地标性与建筑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作品,不断带给人们更多创意与惊喜,使钢结构建筑物的公共性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其共鸣的开放性主题,以反射、和谐的方式对应环境,与环境相辅相成,是“上海通用钢构”公共艺术的特点,不愧为值得信赖的品牌。

上一篇:笃志科研的新秀袁聪俐

下一篇:与KEY设计园区共发展——记上海开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