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须突出强调“国际化”

发布时间: 2013-02-01 来源: 上海商报 作者: 应一琳

  □奚君羊委员

  推进金融及其服务机构国际化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委员表示,目前从上海的各项金融指标看,虽然在国内金融方面都比较领先,但在国际化方面的指标则远远落后于其他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奚君羊认为,上海目前只是一个国内的金融中心,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要建成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在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上大力拓展。“在这方面,上海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如果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不注意突出和强调国际化,最终结果很可能只是一个金融中心,但不是国际金融中心。”奚君羊说。

  为此,奚君羊委员建议,全面梳理上海现有的所有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关的政策、法规、制度、步骤和措施,强调、补充和充实国际化的相关内容。同时,总结和借鉴境内外有关金融国际化经验,并推进如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金融数据服务商等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相关机构的国际化,鼓励这些机构加强与境外机构的合作,引进境外高端人才,加快开发国际化的金融交易、金融工具和品种。

  □致公党上海市委员会

  建议将园区制造业搬到外省市

  致公党上海市委提出,长期以来,制造业是上海传统的优势产业。然而,如今高昂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都已不适合传统制造企业在上海的发展。发展研发、销售“两头在沪”的制造业,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而这一切应依托园区。

  据调研,目前受制于土地规划与城市历史布局,上海的总部经济基地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交通不够发达和辅助部门缺乏,造成信息与物流发展滞后。例如,陆家嘴(行情股吧买卖点)CBD在规划时,一度强调以集中建造高档写字楼为主,相对忽略了配套商业零售和餐饮、娱乐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导致写字楼员工倍感不便。

  致公党上海市委提出,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在吸引企业总部方面的传统自然优势正受到周边中小城市的挤压。而另一方面,近年来,上海主要科技园区为上海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建议上海主要园区管委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经验优势,一方面深入分析园区内企业“中间制造输出”的需求,一方面加强与兄弟省份知名园区和开发区的联系,将园区内企业的制造业部分布局到周边省市的科技园区和开发区,实现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梯级转移与调整。

  建议专设中小微企业放贷部门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十二五”时期,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小微企业也进入向“专、精、特、新”转型发展时期。致公党上海市委建议,应创新金融经营模式,可专设部门独立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

  致公党上海市委提出,商业银行(行情专区)专设针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部门,整合服务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资源,政府给予税收和政策优惠。借鉴日本和德国的做法,拨出一部分外汇存款作为专门扶植小微企业的银行储存金。

  据统计,2012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2万亿元,在上海,快钱、汇付天下等第三方支付企业业务成交量发展迅猛,大有超过阿里巴巴支付宝趋势。第三方支付企业不是金融企业,但在做网上买卖支付结算、清算等金融业务,实际上也是种金融创新业态。

  致公党上海市委提出,上海应当出台相关促进政策和措施,集聚、发展有限金融牌照许可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此外,上海可推动建立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上网企业即网商的信用状况、市场前景等进行评估,建立网上企业信用数据库,提供给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共享,作为给网商发放贷款、支付结算的重要依据。

  □民建上海市委员会

  加快工商融合提振消费

  根据民建市委去年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本市每年境外消费约500亿元人民币,而入境消费每年仅150亿元,两者比例约为4∶1。民建市委指出,应尽快提振消费,重塑上海经济发展动力。

  这份调查问卷还显示,市民消费大部分依然停留在基本保障性的刚性消费层面,其中饮食和住房消费位居前列。有效的中高端消费呈规模化外流。56%的家庭意愿选择进口商品,26%选择合资产品。近年来有效消费力外流趋势加大。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本市近一半以上家庭首选上海品牌,对“上海制造”的忠诚度很高,然而上海品牌随着产业退出,市场优势已经不再。

  民建市委表示,眼下上海入境消费只占2.3%。按每年平均500万人次入境抵沪计,未来上海具有1500亿元人民币入境消费的巨大空间。因此,要充分利用契机,着力消费的国际化定位。建议中央授予上海实施入境消费退免税等国际通行做法。并先行开展反暴利法的前期调研,同步推进定价约束机制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提升具有资源、关乎振兴消费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制造业同商贸业的互相渗透和融合,以消费需求引领“上海制造”向“上海创造”的升级发展。

  □黄勇平委员

  浦东试点知识产权管理“三合一”

  黄勇平委员在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发言时建议,为了实现上海建设亚太知识产权中心的设想,建议在浦东率先建立专利、版权、商标“三合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

  黄勇平委员认为,建设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统一认识,系统规划。

  对此,黄勇平委员建议组织精干高效的工作团队,加强部市合作、实行市区联动,同时,加快推进上海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例如,以浦东综合(行情专区)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在浦东新区率先建立专利、版权、商标“三合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整合行政管理资源,提高行政效率效能,探索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接轨、与亚洲太平洋(行情股吧买卖点)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市科协

  构建好服务一流人才软环境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当前张江园区在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新体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是人才问题。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存在规模偏小、结构失衡,这势必弱化张江园区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市科协建议,当前需要进一步优化集聚一流产业,留住一流人才,构建好服务一流人才的软环境,比如,帮助海外高层次人才落实国民待遇和倾斜政策,结合国家千人计划项目基地建设,在税收、“居转户”和用人指标、出入境管理、医疗和再保险(行情专区)、住房和子女就学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一流服务。

上一篇:殷一璀当选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雄当选上海市长

下一篇:政协上海市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