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启动第三方检测机构重大信息报告制
肯德基“速生鸡”事件发生后,食品安全监管链上再度暴露出新问题:企业食品检测发现隐患后,政府为何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到风险报告?面对商业利益和公共责任,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行为谁来规范和约束?在社会各方纷纷追究企业责任的同时,检测机构的问责何以至今无果?
让上海食品安全实现无缝监管,针对“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的疑问和建议,市食安办负责人昨天接受本报专访,透露今年将启动第三方检测机构重大信息报告制度。
企业借“第三方检测”为违法行为打掩护
食品检测机构瞒报信息竟无法问责
事件回放:
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曝光六和集团“速生鸡”事件,肯德基被卷入其中。市食药监管局查明,2010年到2011年,百胜集团共计委托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对来自山东六和集团的鸡类产品检验19批,结果发现有8批产品抗生素残留不合格,检测结果均以检测报告的形式报告百胜集团。然而,市食药检验所在检验出了产品问题后并未上报市食药监管局。
商业利益不能高于公共安全
“对待民生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生产商、供货商、零售业者等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要尽到最高的注意义务。”厉明代表说,不良厂家、商家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追逐高额利益,究其原因,政府监管不力,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等等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本次“速生鸡”事件中,政府下属检验机构在发现问题后未予上报,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连日来,他正在撰写一份书面意见,呼吁对“问题检验机构”实施问责。
在此次“速生鸡”事件中,市食药检验所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接受委托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上海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仅市质监局今年审核认定的具有资质的机构就有64家。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在接受商家的检测委托时,大多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一些检验机构便以此为理由,认为独立第三方机构没有义务公开客户的资料。厉明对此反驳道:“保密的前提是合法,对非法行为、信息保密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他举例说,律师对客户的资料信息也具有保密义务,但如果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律师发现其委托人正在酝酿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行为,就必须向政府部门及时报告。“当商业利益和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公共安全为先,这点必须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厉明表示。
确立重大信息
法定报告制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规定?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让上海食品安全实现无缝监管,针对“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的疑问和建议,市食安办负责人昨天接受本报专访,透露今年将启动第三方检测机构重大信息报告制度。
企业借“第三方检测”为违法行为打掩护
食品检测机构瞒报信息竟无法问责
事件回放:
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曝光六和集团“速生鸡”事件,肯德基被卷入其中。市食药监管局查明,2010年到2011年,百胜集团共计委托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对来自山东六和集团的鸡类产品检验19批,结果发现有8批产品抗生素残留不合格,检测结果均以检测报告的形式报告百胜集团。然而,市食药检验所在检验出了产品问题后并未上报市食药监管局。
商业利益不能高于公共安全
“对待民生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生产商、供货商、零售业者等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要尽到最高的注意义务。”厉明代表说,不良厂家、商家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追逐高额利益,究其原因,政府监管不力,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等等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本次“速生鸡”事件中,政府下属检验机构在发现问题后未予上报,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连日来,他正在撰写一份书面意见,呼吁对“问题检验机构”实施问责。
在此次“速生鸡”事件中,市食药检验所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接受委托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上海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仅市质监局今年审核认定的具有资质的机构就有64家。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在接受商家的检测委托时,大多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一些检验机构便以此为理由,认为独立第三方机构没有义务公开客户的资料。厉明对此反驳道:“保密的前提是合法,对非法行为、信息保密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他举例说,律师对客户的资料信息也具有保密义务,但如果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律师发现其委托人正在酝酿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行为,就必须向政府部门及时报告。“当商业利益和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公共安全为先,这点必须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厉明表示。
确立重大信息
法定报告制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规定?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企业借“第三方检测”为违法行为打掩护
食品检测机构瞒报信息竟无法问责
事件回放:
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曝光六和集团“速生鸡”事件,肯德基被卷入其中。市食药监管局查明,2010年到2011年,百胜集团共计委托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对来自山东六和集团的鸡类产品检验19批,结果发现有8批产品抗生素残留不合格,检测结果均以检测报告的形式报告百胜集团。然而,市食药检验所在检验出了产品问题后并未上报市食药监管局。
商业利益不能高于公共安全
“对待民生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生产商、供货商、零售业者等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要尽到最高的注意义务。”厉明代表说,不良厂家、商家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追逐高额利益,究其原因,政府监管不力,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等等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本次“速生鸡”事件中,政府下属检验机构在发现问题后未予上报,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连日来,他正在撰写一份书面意见,呼吁对“问题检验机构”实施问责。
在此次“速生鸡”事件中,市食药检验所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接受委托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上海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仅市质监局今年审核认定的具有资质的机构就有64家。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在接受商家的检测委托时,大多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一些检验机构便以此为理由,认为独立第三方机构没有义务公开客户的资料。厉明对此反驳道:“保密的前提是合法,对非法行为、信息保密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他举例说,律师对客户的资料信息也具有保密义务,但如果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律师发现其委托人正在酝酿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行为,就必须向政府部门及时报告。“当商业利益和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公共安全为先,这点必须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厉明表示。
确立重大信息
法定报告制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规定?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食品检测机构瞒报信息竟无法问责
事件回放:
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曝光六和集团“速生鸡”事件,肯德基被卷入其中。市食药监管局查明,2010年到2011年,百胜集团共计委托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对来自山东六和集团的鸡类产品检验19批,结果发现有8批产品抗生素残留不合格,检测结果均以检测报告的形式报告百胜集团。然而,市食药检验所在检验出了产品问题后并未上报市食药监管局。
商业利益不能高于公共安全
“对待民生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生产商、供货商、零售业者等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要尽到最高的注意义务。”厉明代表说,不良厂家、商家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追逐高额利益,究其原因,政府监管不力,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等等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本次“速生鸡”事件中,政府下属检验机构在发现问题后未予上报,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连日来,他正在撰写一份书面意见,呼吁对“问题检验机构”实施问责。
在此次“速生鸡”事件中,市食药检验所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接受委托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上海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仅市质监局今年审核认定的具有资质的机构就有64家。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在接受商家的检测委托时,大多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一些检验机构便以此为理由,认为独立第三方机构没有义务公开客户的资料。厉明对此反驳道:“保密的前提是合法,对非法行为、信息保密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他举例说,律师对客户的资料信息也具有保密义务,但如果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律师发现其委托人正在酝酿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行为,就必须向政府部门及时报告。“当商业利益和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公共安全为先,这点必须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厉明表示。
确立重大信息
法定报告制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规定?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事件回放:
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曝光六和集团“速生鸡”事件,肯德基被卷入其中。市食药监管局查明,2010年到2011年,百胜集团共计委托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对来自山东六和集团的鸡类产品检验19批,结果发现有8批产品抗生素残留不合格,检测结果均以检测报告的形式报告百胜集团。然而,市食药检验所在检验出了产品问题后并未上报市食药监管局。
商业利益不能高于公共安全
“对待民生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生产商、供货商、零售业者等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要尽到最高的注意义务。”厉明代表说,不良厂家、商家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追逐高额利益,究其原因,政府监管不力,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等等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本次“速生鸡”事件中,政府下属检验机构在发现问题后未予上报,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连日来,他正在撰写一份书面意见,呼吁对“问题检验机构”实施问责。
在此次“速生鸡”事件中,市食药检验所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接受委托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上海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仅市质监局今年审核认定的具有资质的机构就有64家。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在接受商家的检测委托时,大多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一些检验机构便以此为理由,认为独立第三方机构没有义务公开客户的资料。厉明对此反驳道:“保密的前提是合法,对非法行为、信息保密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他举例说,律师对客户的资料信息也具有保密义务,但如果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律师发现其委托人正在酝酿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行为,就必须向政府部门及时报告。“当商业利益和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公共安全为先,这点必须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厉明表示。
确立重大信息
法定报告制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规定?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曝光六和集团“速生鸡”事件,肯德基被卷入其中。市食药监管局查明,2010年到2011年,百胜集团共计委托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对来自山东六和集团的鸡类产品检验19批,结果发现有8批产品抗生素残留不合格,检测结果均以检测报告的形式报告百胜集团。然而,市食药检验所在检验出了产品问题后并未上报市食药监管局。
商业利益不能高于公共安全
“对待民生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生产商、供货商、零售业者等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要尽到最高的注意义务。”厉明代表说,不良厂家、商家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追逐高额利益,究其原因,政府监管不力,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等等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本次“速生鸡”事件中,政府下属检验机构在发现问题后未予上报,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连日来,他正在撰写一份书面意见,呼吁对“问题检验机构”实施问责。
在此次“速生鸡”事件中,市食药检验所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接受委托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上海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仅市质监局今年审核认定的具有资质的机构就有64家。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在接受商家的检测委托时,大多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一些检验机构便以此为理由,认为独立第三方机构没有义务公开客户的资料。厉明对此反驳道:“保密的前提是合法,对非法行为、信息保密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他举例说,律师对客户的资料信息也具有保密义务,但如果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律师发现其委托人正在酝酿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行为,就必须向政府部门及时报告。“当商业利益和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公共安全为先,这点必须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厉明表示。
确立重大信息
法定报告制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规定?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商业利益不能高于公共安全
“对待民生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生产商、供货商、零售业者等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要尽到最高的注意义务。”厉明代表说,不良厂家、商家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追逐高额利益,究其原因,政府监管不力,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等等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本次“速生鸡”事件中,政府下属检验机构在发现问题后未予上报,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连日来,他正在撰写一份书面意见,呼吁对“问题检验机构”实施问责。
在此次“速生鸡”事件中,市食药检验所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接受委托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上海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仅市质监局今年审核认定的具有资质的机构就有64家。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在接受商家的检测委托时,大多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一些检验机构便以此为理由,认为独立第三方机构没有义务公开客户的资料。厉明对此反驳道:“保密的前提是合法,对非法行为、信息保密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他举例说,律师对客户的资料信息也具有保密义务,但如果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律师发现其委托人正在酝酿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行为,就必须向政府部门及时报告。“当商业利益和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公共安全为先,这点必须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厉明表示。
确立重大信息
法定报告制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规定?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对待民生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生产商、供货商、零售业者等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要尽到最高的注意义务。”厉明代表说,不良厂家、商家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追逐高额利益,究其原因,政府监管不力,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等等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本次“速生鸡”事件中,政府下属检验机构在发现问题后未予上报,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连日来,他正在撰写一份书面意见,呼吁对“问题检验机构”实施问责。
在此次“速生鸡”事件中,市食药检验所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接受委托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上海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仅市质监局今年审核认定的具有资质的机构就有64家。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在接受商家的检测委托时,大多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一些检验机构便以此为理由,认为独立第三方机构没有义务公开客户的资料。厉明对此反驳道:“保密的前提是合法,对非法行为、信息保密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他举例说,律师对客户的资料信息也具有保密义务,但如果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律师发现其委托人正在酝酿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行为,就必须向政府部门及时报告。“当商业利益和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公共安全为先,这点必须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厉明表示。
确立重大信息
法定报告制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规定?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在此次“速生鸡”事件中,市食药检验所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接受委托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上海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仅市质监局今年审核认定的具有资质的机构就有64家。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在接受商家的检测委托时,大多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一些检验机构便以此为理由,认为独立第三方机构没有义务公开客户的资料。厉明对此反驳道:“保密的前提是合法,对非法行为、信息保密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他举例说,律师对客户的资料信息也具有保密义务,但如果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律师发现其委托人正在酝酿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行为,就必须向政府部门及时报告。“当商业利益和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公共安全为先,这点必须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厉明表示。
确立重大信息
法定报告制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规定?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确立重大信息
法定报告制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规定?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法定报告制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规定?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规定?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规定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定。“他建议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独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法定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独立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报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法定责任。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制度漏洞成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违法行为“避风港”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空子,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据他介绍,目前政府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政府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政府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政府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政府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路”,以此规避政府检查。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瞒报信息者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从重处罚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独立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主动向政府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公众权利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政府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执法交叉领域现真空网购引发新监管难题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联合执法不能仅靠人工协调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补上交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窝点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窝点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大难点。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刘震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把超越本部门执法范围的执法信息随时上网,让其他可以执法的部门分享后在第一时间介入。“改变联合执法主要靠人工协调的现状,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无缝监管链。”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委办局回应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市食安办:将通过完善立法化解难题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昨天接受本报专访,就“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疑问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第三方检测机构亟须规范,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相应的制度。顾振华表示,上海鼓励企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通过自检或者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方式严把产品关。“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确实需要予以规范。顾振华说,在公众安全和企业私权面前,上海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众安全,因此一旦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委托人的产品存在危害信息,就必须及时报告,这一点目前已经明确。他表示,上海正在研究方案,对于如何界定是否属于要报告的危害信息、报告后政府如何应对处理,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具体方案。此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瞒报信息后的问责制度,上海将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奶茶铺、供应堂吃的面包房、便利店外卖盒饭……眼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顾振华表示,对于这些新领域、新业态,将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他表示,监管职责交叉在当前是很难避免的,分段执法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设计。他表示,市食安委作为食品安全执法协调机构,也在不断适应市场新变化,“只要出现新业态,我们会马上介入,明确监管主体。”他透露,代表关注的现制现售问题,只要是发生在超市和食品店的,由工商部门监管,除此以外的全部由食药监局来负责。此外,他还表示,今年上海将建立食品安全执法信息共享平台。●记者/李蓓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两会观点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孵化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称,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反映,该所的11名专项工作人员要负责近170家企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每年需要对近6万家企业进行巡查。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也在1月28日的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表示,上海目前共发放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证18.3万张,但食药监负责食品监管的人员,算上后勤、办公室人员,全市只有1000余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食品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缺乏、工作量繁重是近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而监管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缺失,从业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提案建议,对食品监管人员要提出专业背景要求,并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提升其从业能力。借鉴国际经验,政府组建"食品生产技术孵化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使企业在启动前期按正常工艺合理加工生产。从被动的监管到主动指导安全合理地生产。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允许第三方加入监管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市政协委员、上海神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范佳健表示,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官方监管、执法的成效,那么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现在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尝试越来越多,在许多国家这也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因为第三方信息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和公正,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信息。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先是要建立规范、全面的信息传播机制,把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新兴的移动平台都囊括进来;其次就是在面对重大、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时,调查的过程应该更深入、更耐心,允许第三方机构和个人的加入,形成集体的意见再向公众发布,以避免单方面的可能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意见,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提升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市政协委员、市机电工会主席朱斌表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和方式上要透明,相关监察部门不仅要形成食品安全情况的"黑名单",而且要将它公布出来,让大众都了解这个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传统的媒体宣传当然需要,但这就有个短时性的问题,可能部分市民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就不知道。所以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站,向大众开放,而且要允许市民将亲身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布到网站上,这样就扩大了监督的主体范围,对违规企业的威慑力更大。●记者/徐进/李阳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调查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两会"召开前夕,本报针对50名25-30岁的青年白领开展了一次面对面关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度的调查。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1)市食药检验所对"速生鸡"事件是否负有责任?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46%的受访者认为:"不合公序良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损害了公众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52%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行为,应该从重处理"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仅2%的人表示:"遵守商业合同中的保密原则,没什么不对"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2)有无必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推行"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100%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3)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多选题)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82%的人建议:"政府对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88%的人建议:"对检测机构的检测程序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76%的人建议:"加强媒体监督"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58%的人建议:"依靠行业自律"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2012年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1、雅培奶粉不符合安全标准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2012年3月,雅培配方奶粉被曝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可能导致新生婴儿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及对肾脏功能受损。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2、立顿"毒茶"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2012年4月,"立顿"系列茶叶被曝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3、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2012年4月,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包括修正、海外等多家著名药企均成涉案公司。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4、伊利奶粉"含汞门"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伊利部分批次奶粉汞超标。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5、古井贡酒"勾兑门"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2012年8月,古井贡酒被曝用食用酒精勾兑酒。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6、光明牛奶"酸败门"
2012年9月,光明牛奶出现变质发生酸败。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7、白酒塑化剂超标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
2012年11月,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