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优秀!2023年度提案表彰来啦!

发布时间: 2024-01-22 来源: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作者: 整理:曹晓燕、李轩、赵铭 摄影:曾凡一、戎伟栋、王洁

1月21日下午,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会上通报了2023年度上海市政协优秀提案名单,共59件提案入选。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集体提案《关于加强上海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的建议》和朱红等委员的7件提案喜提“优秀”。

2023年度上海市政协优秀提案

关于加强上海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的建议(0126号)

九三学上海市委科学研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基础研究难度大、周期长、不确定程度较高,建立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长期、稳定、多元的投入机制,是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的重要基础。目前,上海基础研究存在投入规模与全球科创中心定位不匹配 、投入模式和评价机制尚待健全等问题。为此,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建议:

1、保障基础研究投入总量显著增长。一是在争取国家财政资助的同时,上海地方财政应保障每年基础研究的投入总额有序增加。二是重视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企业前瞻部署,加强对具有市场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三是进一步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模式,建立非营利研究机构或研究基金,建立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2、优化基础研究投入模式和考核标准。为了更好激励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从事基础原创性研究,建议对基础类研究探索采用“稳定+竞争”双轨资助模式。按照科研经费的 40%左右对基础研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另外 60%左右的研究经费,采用以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重大科技难题作为评价依据的竞争模式,确立以科学知识、重大技术而非论文作为评价标准,高标准、优胜出的基础研究考核与监督体系。

关于上海推进街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建议(0198号)

朱红等

2021 年全市各街镇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组建了街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初步实现了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的目标,但目前仍面临一些问题难点亟待破解。下沉队伍的人财物配置等支撑保障力量不足;部门之间的职责界限仍需界定厘清;职责明晰协同联动的下沉优势尚未完全释放。为此,建议:

1、完善各“条块”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全面落实“街镇管理、街镇使用、街镇负责”责任制度,明确执法力量责任主体。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办法,细化执法队伍工作步骤,明确执法时效性。

2、加强市区条线职能部门培训和监督。加强对一线执法人员定期业务培训;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建立执法问题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上级职能部门针对问题统一收集, 协调攻坚解决并及时反馈综合执法队。

3、促进条块联动、“管执”联动。区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综合执法队的业务指导和培训、监督其执法活动,安排机动执法力量参与街镇执法活动。综合执法队与街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管理措施或者执法方案,照各自职责,分头实施;建立违法行为发现机制,及时将违法信息上报区属部门,并配合其执法。

4、建立执法人员编制动态调整机制。从整体层面予以统筹,探索动态的编制调整机制。原则上综合执法队中管理岗位编制不超过 15%,其余力量下沉到执法一线。进一步加强财务保障和执法硬件配备。建立健全符合街镇特点的职务晋升和交流制度。

关于大力鼓励在规划生态绿廊、绿带内种植经济林果林,统筹好生态价值和农民增收的建议(0226号)

王训国

在上海2035 总体规划中规划的生态绿廊内大力鼓励种植经济林和果林,既能提高上海城市森林绿化覆盖率,又能考虑提高农村集体经济。从已经种植的现状来看,仍有统筹性不够、种植的树种较单一等问题,为此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形成工作机制。市绿化市容局(林草局)与市农业农村委、相关区绿化市容局(林草局)与区农业农村委共同组建成立工作机制,专题研究近郊绿环、市级生态间隔、市级生态走廊三种生态空间林木种植,既能有高质量的森林覆盖率,又能兼顾农村集体经济做强和农民增收。

2、研究种植适合上海的经济林和果林。种植有高经济价值的树种如银杏、乌桕等,种植果林如桃树、梨树、柑橘、枇杷、葡萄等。

3、处理好森林管护和农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利益关系。对流转出来的林地既要按照森林管护要求严格管护,又得帮助农民解决经济林果林再承包和采摘、管护、成本、收入的协调等。

关于发挥国家实验室龙头引领作用,做实做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议(0253号)

杨守业等

当前,发挥国家实验室的龙头牵引作用,积聚长三角科技优势,优化平台资源配置、共建共享人才资源,推动“任务导向”的重大项目合作,完善产学研合作政策,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实做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打造全球领先的世界级科创中心迫在眉睫。针对国家实验室主导地位缺失,长三角科技资源难共享,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低;产学研合作政策亟待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缺失,制约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问题,建议:

1、发挥国家实验室龙头作用,共享长三角科技资源,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高地”,做实做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模式,提升科研体系效能,为突破世界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原创技术提供有力支撑。

2、以国家实验室引领,创新开放共享体制机制,助力产学研融合发展。建立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的科学研究组织模式、学术和人事管理制度。引导地方财政、行业领军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以产学研融合体制机制促进组织协同、平台互动、要素流通,贯通创新链;建立人才合理流动和激励机制,使高校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在区域间更加流通,形成共建共享的区域创新体系。

3、夯实基础研究,推动任务导向的重大项目合作,实现0到1的原始创新。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国家实验室的战略科技力量牵引,加大长三角地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基础性科学研究中心,设立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引领的基础研究专项基金,通过开放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企业创新能力系统提升。

关于完善45岁以上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的建议(0278号)

刘成良等

随着国情的发展,我国既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对不超过 45 周岁年龄的限制已经不符合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规律,45 岁以上中年学者无人才“帽子”,让一大批有能力的科学家失去了进步的动力,这对国家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因此,改革完善高级人才计划,调动这部分科学家的积极能动性迫在眉睫。为此,建议:

1、对接国家人才年龄错峰申请,设计上海 45+人才补充计划。将“长江学者”要求自然科学领域、工程技术领域入选年龄定位到 60 周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年龄定位到 50 周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年龄限制到50周岁(女士53周岁)。

2、设置新的国家级上海人才计划,为更多人创造机会。上述三个计划之外,设立新的国家级人才计划,分布在不同的年龄段,从而为有能力的学者创造更多的机会。

3、不“以帽取人”,打破唯帽子的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项目评审时不要被帽子过多干扰。在学科评估等方面尽量不要强化人才帽子的数量等。

4、加强顶层设计,对人才帽子合理的经费支持。国家级的人才帽子应该以荣誉为主,而不可过度的额外项目或经费支持。

关于“加快推进6G关键技术验证与产业转化,超前布局决胜未来的新赛道的建议”(0454号)

汤东英等

在5G商用之后,6G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各国及相关领军企业关注焦点。6G重要场景是元宇宙的关键,也是数字经济的基础。面对全球6G激烈的竞争及地缘政治的发展态势,我国6G发展面临产业基础、技术创新、技术路线、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对此,建议:

1、梳理6G核心技术清单并转化为重点攻关项目清单。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系统梳理6G核心技术清单,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关键技术研发、核心器件研制等重点任务清单,推动将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布局6G关键技术验证和产业转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围绕6G产业培育布局一批6G关键器件,打造全国6G技术验证与产业转化示范园区。打造“陆海空天”一体化网络产业化的小试、中试以及研发验证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3、面向6G产业链各环节凝聚一批专家人才队伍。进一步吸纳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科学家及其团队,整合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研发中心队伍等,加强国际合作。

4、强化6G技术创新。加强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创新,探索构建跨领域ICT融合创新机制。

5、强化标准的引领作用。要在6G国际标准化的过程中,坚持适度原则和底线思维,推动国内标准化健康化和国际化发展。

6、构建自主产业生态。推动6G原创理论和关键技术实现的突破,以及全面评估芯片器件、操作系统和生态、材料、EDA软件等方面的短板,逐步解决我国卡脖子问题。积极主动深化与主要国家的合作。

关于加强上海基层卫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0682号)

吴乾渝等

上海基层卫生工作在国家卫健委的综合评估中连续三年总分第一,在上海服务行业第三方测评中连续六年名列第一,但面对这次疫情带来的医疗救治的挑战、面对分级诊疗的目标、面对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继续做好六位一体服务,尤其要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主要存在功能平台建设仍需加强、医疗设备配置有待提升、专病救治能力有待加强、配套支持政策有待完善四方面问题。对此,建议:

1、推动社区卫生机构新一轮标准化建设。对照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建设标准,加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建或改扩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每千人100平方米,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1-1.5张/千人口标准设置床位。

2、加强装备配置,支持社区拓展医疗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三个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护理中心、康复中心)作为基本支撑,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拓展适宜设备的配置,提升病房护理、居家护理服务能力。

3、加强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能力培训和临床实践。建立医联体内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培训工作制度,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水平。

4、加强配套政策支持。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优先向促进分级诊疗、体现技术价值的社区卫生医疗项目倾斜。按照社区医疗服务功能的拓展,提高签约服务费标准。探索以项目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家庭医生团队为养老机构等功能社区提供服务,建立多劳多得的多元化收入机制。

关于推进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0824号)

周锋等

上海沿黄浦江苏州河“一江一河”沿岸连片地分布着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存,其数量与价值在中国工业城市中实属罕见。以其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乃至于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上海将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面临四方面问题:缺少适当和完善的国家层面的制度与环境平台;上海工业遗产更新(保护和开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没有纳入政府统一规划;从政府到公众仍未形成一江一河沿岸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共识;缺乏系统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在申遗中必备要素的研究,可能发生上海“一江一河”沿岸工业遗产申遗基础条件的丧失。对此,建议:

1、制定和完善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上海工业遗产保护的总体方针策略,健全工业遗产更新领域的专业调查和行政法律制度,建立弹性工业遗产评估机制和更新规范等。

2、市政府相关部门组建会商机构,启动联合申遗事项。充分利用上海“一江一河”沿岸贯通形成的有利条件,借鉴大运河成功申遗经验,市政府牵头组建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申遗机构,统一规划申遗的步骤,推动申遗进程。

3、加大工业遗产申报世界遗产的宣传力度,形成政府和市民的共识。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等技术手段广泛宣传,增强归属感、认同感,强化城市记忆;促进工业遗产公共教育功能与特色旅游功能融合,让市民了解上海工业的历史和辉煌。

4、研究申遗条款,梳理保护符合申遗条件的工业遗产,以申遗带动城市功能的活化。通过申遗,对上海“一江一河”沿岸工业遗产进行重塑与推广,使之成为城市的记忆、城市精神的象征和城市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