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身建设 > 社史钩沉

中国眼科之父 记九三学社杰出社员郭秉宽

发布时间: 2009-03-26 作者: 颜志渊

    郭秉宽原名奎中, 1904年11月20日出生于福建龙岩。20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私立协和医学院。在协和与燕京大学的三年医预科和在协和为期一年的医本科学习期间,他参加了地下共产主义学习小组,认清了当时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他对未来感到惶惑不安,但眼望着黑茫茫的大地,出路在哪里呢?
    在这关键时刻,协和医学院眼科皮乐德(Pillat)教授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皮乐德教授是当时世界眼科权威夫克斯(Fuchs)教授的学生,他实事求是,治学严谨。在他的建议下,郭秉宽自费留学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934年秋毕业,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928至1936年期间,郭秉宽在奥地利的学习生活是十分紧张艰苦的。除了国内的亲朋好友少量资助外,主要依靠课余的勤工俭学收入以资维持,“白天学习,业余时间还要从事劳动,啃面包,喝凉水,数日不知肉味的生活几乎习以为常,只是皮乐德老师的不断鼓励与鞭策,才使我能够含辛茹苦地度过漫长的岁月”,郭秉宽教授回忆起这段生活时,总是感慨万分。之后,在皮乐德教授直接培育下,他在维也纳市立总医院眼科室当了为期两年的眼科住院医师。1936年秋,一个两难的抉择摆在郭秉宽面前:是接受继续留在维也纳专修眼科,还是整装回国为祖国的眼科建设服务,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终于使他毅然踏上回国的征途。回国后,师生之间还一直保持着联系,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才被迫中断。1974年,郭秉宽又接到85岁高龄的皮乐德教授亲笔题名的贺年片,百感交集,凄然泪下。不久,这位为我国眼科作出有益贡献的皮乐德教授与世长辞了。
    1936年9月,郭秉宽回到阔别八年的祖国,进入同济大学医学院任教。1937年8月13日,上海遭到日寇的狂轰滥炸,他和同济医学院的爱国人士一起,创办红十字会战时重伤医院。1938年初,同济医学院内迁至江西吉安,因陋就简地开展了门诊医疗的教学任务,郭秉宽担任眼科主任和教授,并将工作转移到医学教学上。1938年秋,郭秉宽接受贵阳医学院之聘,来到这所在医疗和教学上都有一套比较健全的制度和充实的师资阵容的医学院所,并与患难与共的同事孙月衔成婚,建立起一个温暖的家庭。作为眼科主任和教授,他大胆开展了正规的眼科医疗与教学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年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了《弹伤性眼底病变》一文,就是这时候的成果之一。在1938至1941年短暂的三年时间内,他培养了不少有作为的眼科专家。1943年4月初,郭秉宽历尽千辛万苦,携带着眷属来到重庆,担任重庆江北陆军医院眼科主任,同时兼任迁往宜宾的同济医学院和迁至重庆歌乐山的上海医学院的眼科学特约教授,他不断钻研眼科教学法,同时还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在对大量沙眼病人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先倡议以早期血管翳作为诊断早期沙眼的依据,写成论文,发表在美国眼科杂志上,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重视。
    1945年抗战胜利,郭秉宽教授随着赴美考察的军医队伍,先后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眼科学院和纽约市曼哈顿眼库进修角膜移植的技术操作,并在学习结束之前,发表了有关角膜移植的动物实验论文和参加动物实验的照片展出。1946年秋,随着军医考察团任务的结束,他回到国内,在江湾国防医学院接受了少将军医级教授职务,展开眼科医疗教学工作,致力于青年医师的培养,将角膜移植应用于临床。尽管郭秉宽教授在眼科方面取得不少成果,但看到国民党反共打内战的嚣张气焰,政府的腐败,国家的贫穷,他感到精神十分空虚,于是早在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渡江之前,他设法躲开特务的追踪,暗地迁入上海市区,同全上海人民一起迎接上海的解放。
    解放后,他接受了上海医学院的邀请,担任医学院教授和附属中山医院眼科主任的职务。进校不久,即接到一个突如其来的紧急任务。1949年10月中旬,郭秉宽教授与心脏病专家邱锦淇教授、检验科专家余氵贺 教授赴京执行对任弼时同志心脏病的紧急会诊和对中央首长的体格检查,由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亲自接待,受到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的招待与多次接见,周总理亲切地说:“你们既可为旧中国服务,同样也可为解放后的新中国服务”,“你们的技术应当是无阶级性的”。临行前,周总理还和他们三人合影留念。这天晚上,郭秉宽失眠了,他决心要把周总理的谆谆教导作为今后工作的座右铭和生活的准则。
    郭秉宽教授认为,要为新中国服务,首先必须从搞好眼科教学工作,培养大批眼科专业人员着手,但在当时,国内还未见有一本适用的中文眼科教科书,他废寝忘食,在自编的眼科教学讲义基础上,参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终于在1950年出版了一本较系统的《眼科学》。经过三次修订与增补,于1964年又完成第四版的修订,这本《眼科学》成为国内中青年眼科医师的必读参考书,一直享有很高的评价,与此同时,还陆续出版了两次《中级眼科学》。
    1952年,随着全国高等学校院系的调整,上海医学院改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将原来的附属中山医院与华山医院中的眼科与耳鼻喉科划出,成立了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郭秉宽任眼科主任与教授并兼任副院长,为了更好地致力于眼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他自动辞去副院长的职务。专科医院的建立总算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从而摆脱了综合性医院中那种大科主宰一切的局面,为眼科医学教研工作的施展建立了基地;他不仅深入门诊和病房,还带领青年医师与学生深入工厂和农村,开展对沙眼与眼外伤的防治工作。为了培养更多人才,1952年从上医新生中挑选出90名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眼耳鼻喉科专修班,如今这批学生都成了眼耳鼻喉科专业的骨干。1955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林文秉教授的帮助下,他成立了自己的眼病理研究室,至今已成为国内的重要眼病理基地。
    1956年,九三学社上医支社成立,主任委员为上医创始人颜福庆教授,郭秉宽教授也积极参加,他经常向党委传递知识分子的心声,作好党的助手。作为九三学社的中央委员,他经常参加各项社会活动。
    “十年动乱”中,郭秉宽从一级教授沦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斗,监督劳动,被剥夺了教学、医疗、科研的一切权利。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郭秉宽教授把他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眼科学》的修订工作中,从早到晚埋头写作,在100万字的《眼科学》稿件中,一行一字里无不浸透着郭秉宽教授的汗水。“四人帮”粉碎后,郭秉宽教授获得了第二次解放,1978年,经卫生部批准,上海第一医学院眼科研究所成立,郭秉宽教授兼任所长,这是继专科医院建立后的又一大事。
    郭秉宽教授在眼科事业上成就卓著,桃李芬芳,美国眼科权威Charles L Schepens在“世界眼科临床”专辑的序言中称他是“中国的眼科之父”。直到1991年9月28日与世长辞时,他还表示一定要把眼球供献出来,供角膜移值之用。他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严格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热心培养接班人的精神,受到了国内外眼科学界的赞誉。

上一篇:追忆

下一篇:与园林大师陈从周交往的点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