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结合全市统战系统“机关建设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聆听‘贤’声 逐梦科学”音频作品(第一季)以社市委机关工作人员与社员手拉手的形式全面启动!
音频作品以《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一辑)中收录的25位“九三先贤”的传略故事为基础,通过讲述前辈们的人生故事,带领更多社员了解和学习他们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追求民主的道义担当、勇攀高峰的科学态度,在新征程上展现更多新作为。
今天,由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舒梦和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研究室贾耀为我们讲述我国现代眼科学奠基人之一、一级教授,九三学社社员——郭秉宽编写出版我国第一本《眼科学》教材的故事。
先贤故事
我国第一本《眼科学》教材
1904年,郭秉宽出生在福建龙岩,1927年赴奥地利留学,就读于当时有“眼科医生摇篮”之称的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934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36年,郭秉宽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从奥地利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进入同济大学医学院任教。
1943年4月初,郭秉宽携带眷属抵达重庆,担任重庆江北陆军医院眼科主任,同时兼任迁往宜宾的同济医学院和迁至重庆歌乐山的上海医学院的眼科特约教授。为了适应战时特点,他先后以连续四小时讲课的进度,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授完一个学期的眼科课程。与此同时,他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在对大量沙眼病人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先提出以早期血管翳作为诊断早期沙眼的依据,论文发表在美国眼科杂志上,获得国内外同行们的普遍重视。
1949年,郭秉宽接受上海医学院的邀请,担任医学院教授和附属中山医院眼科主任一职。同年10月中旬,郭秉宽赴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招待与多次接见。周恩来对他说:“你们既可为旧中国服务,同样也可为解放后的新中国服务,你们的技术应当是无阶级性的。”郭秉宽决定从搞好眼科教学工作、培养眼科专业人员着手。教学要有好的教科书,当时国内还没有适合中文教学的眼科学教科书。郭秉宽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在自编眼科教学讲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于1950年出版第一版《眼科学》。后经三次大的修订和增补,在1964年出版第四版《眼科学》,成为当时国内每位眼科医生的必读书目。文革后期,郭秉宽将全部精力用于继续修订,完成了100万字的稿件。《眼科学》第五版诞生了,影响了整整几代眼科人。
1956年,九三学社在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支社,郭秉宽在上医创始人、首任主任委员颜福庆的号召下加入九三学社,后作为九三学社的中央委员,郭秉宽一直积极参加各项社务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郭秉宽长期致力于眼科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热心培养接班人的无私精神,为我国眼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