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鲜明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这是对上海的肯定,也是对上海的期望。总书记一直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特别提到,既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又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上海市在水环境治理上投入了大量精力,2017年底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并计划于2020年底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上海治水取得了很多成绩和荣誉,但也面临着更大的考验。2020年5月,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上海市开展了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督察反馈中指出,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标中央要求、对标人民期待、对标上海市定位,仍然存在差距和短板,比如:2018年1月以来,56条河道水质出现反弹,据2020年8-10月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多条河道出现了较大的水质波动,甚至有部分河道断面出现了中度污染,如:虬江-军工路桥9月、随塘河-军工路3701号10月。由此可见,现在我们面临的现实可能是“反复治、治反复、年年治、治连年”。目前治水的困境,需要叠加更丰富的工具包,跟随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脚步,落实更加高效精准的动态管理,以真正实现水环境的长效治理。
上海在大力治水的同时,也在建立水城融合的发展新模式,通过“一江一河”和“生活秀带”的建设树立了“人民之河”的典范。但是目前除了黄浦江和苏州河,中心城区对其他水系的开发和改造还相对较少。以杨浦区为例,目前区内共有18条河道,总长度56.19km,坐拥如此众多的水资源,杨浦目前“生活秀带”的建设仍主要集中在滨江区域,区内滨水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度还有待提高。
如何更好地实现水城共治,使河道线与绿化线实现蓝绿有机融合,我们认为,杨浦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力量:
第一,建立数字化的智能监控与评估体系
目前的GIS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和河长APP应用,在河道流域内的水环境容量、污染物入河分析、水环境恶化预警系统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事前难以发现问题,事后又缺乏针对性的评估和应对措施,在采集的海量数据和事件应对决策之间,缺乏一个有效衔接的评估管控体系。建议继续完善基础水系统监测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流域水环境、水动力模型体系,通过动态模拟,确定各种工程、管理手段应达到的目标,使之量化、数据化,也能让河长与管理者的工作更加具有确定性,同时也有利于项目的预评估和后评价。
第二,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中排水系统的安全预警管理
扎实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强化灾害风险防控,加快适应智能化社会发展需求。做好排水管网的运营安全预警,主要包括井盖安全监控和管道坍塌灾害预警。对于井盖安全监控,建议对井盖加以编号定位,定期上传状态,发现异常状况及时通知和提醒,并进行跟踪定位。对于管道健康状况监控,建议通过长期液位在线监测数据与过往运行数据的对比判断,进而辅助发现排水管网的事故隐患,提前进行预警,同时也要定期对管道健康状况进行CCTV检测(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管道内窥电视检测系统)和应对性修复,避免因管道坍塌造成路面塌陷等灾害。
第三,重视智慧加持、蓝绿统筹下的水城融合发展
根据《2019年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杨浦区的智慧发展环境指数在中心城区中排名靠后,主要是在创新应用和试点示范方面还缺乏特点。建议通过绘制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与城区产业发展的数字地图,将社区治理、产业导入转型、生态环境美化、绿色低碳发展等内容纳入综合统筹规划的管理网络。打通滨河断点,大幅提升滨水空间的可达通畅度,以水为动线,缝合与组织两岸各个区段的功能体系,将碎片化的公共空间串联起来。考虑将“公共社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大学校区、滨水区域”等连接,把产业、生活、学研、娱乐等多重需求组织在一起,将这些公共空间转化为杨浦的能量与吸引力,以绿色开放有序的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产业,创建更具吸引力的双创空间,让产业、从业者与城市和谐共生。(本文为九三学社杨浦区委提交区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的集体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