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福庆1882年7月18日出生于上海。父亲颜如松曾在美国留学。6岁时父亲感染伤寒去世。由于母亲多病,所以他在少年时代就立志学医。7岁起他就在伯父家中生活,与堂兄颜惠庆结伴读书,颜惠庆后来成为民国时期的外交家。在伯父的资助下颜福庆进入圣约翰书院读中学。1899年颜福庆成为圣约翰书院医学部第二届学生,1903年进入上海同仁医院当实习医师。
1906年9月,颜福庆经过插班考试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学习。在耶鲁大学颜福庆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医学教育,成绩优异。1909年颜福庆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是关于结核病诊断领域的。因其学习成绩和论文均属优异,颜福庆获得耶鲁大学医学院最高荣誉——优秀博士毕业生(当年共3人)。
回国后,颜福庆先后在湖南、上海等地全副身心投入医疗一线的工作中。1916年,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大会在上海举行,经推选颜福庆担任首届会长。
颜福庆被国联卫生官员认为是当时最能代表和理解西方医学的中国人,受到在华外国医生和国际卫生组织的尊重。1927年5月1日北京的协和医学院董事会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颜福庆为协和医学院副院长,颜福庆成为中国人在协和的第一个正教授。他还先后创办了湖南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即湖南医科大学前身)、上海的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即上海医科大学前身)、上海的中山医院、澄衷医学疗养院(即上海第一肺科医院),并与中国红十字会订约合作接办了该会总医院(即华山医院前身)。
1949年5月,负责接管上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颜福庆这位医务界的泰山北斗给予了充分尊重。经过之前近10年深居简出的生活,颜福庆重新出山。8月,军管会批准成立上海医学院及其教学医院临时管理委员会,任命67岁的颜福庆为副主任委员。
1952年,颜福庆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医学院于1952年10月改名上海第一医学院)。抗美援朝期间,颜福庆积极参加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的组织领导工作。多方联合组成的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任命颜福庆为主任委员。上海第一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先后组织了三批志愿手术医疗队和一个防疫检验队。颜福庆还参加了慰问团亲赴东北慰问志愿军。
1956年1月30至2月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宴请全国知识分子代表,颜福庆就是其中之一。宴请时,颜福庆就坐在毛泽东右边的主宾席,这是一次有意的安排。毛泽东一直没有忘记30多年前颜福庆对杨开慧的帮助,一直心存感激。
当时颜福庆已是大名鼎鼎的湘雅医学院院长、湘雅医院副院长,而毛泽东还是一名图书馆的管理员。一天,颜福庆正在办公室,助手进来告诉他,有位姓毛的青年要见“颜院长”。这位青年的妻子刚生了孩子,得了妇科病,需要住院,但是没有钱。所以来请求院长帮忙,希望给予免费治疗。当时湘雅医院是有免费病床的,但是须经过院长的批准。颜福庆在办公室见了这位拿着油布伞的青年书生。听完来由后颜福庆答应了青年的请求,未收分文治好了他妻子的病。这位青年就是毛泽东,他的妻子是杨开慧。
这是颜福庆在长沙经历的一件极普通的小事。类似无偿给人治病的事,颜福庆不知干了多少回,所以,也根本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可是毛泽东没有忘记。
宴会上,毛泽东一坐下就对身边的颜福庆说:“三十年前,在湖南湘雅医院时我就认识你了。”颜福庆大吃一惊,有点拘谨地回答说:“我一点印象也没有。”“当时你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大学校长,我还是一个无名小卒。”毛泽东风趣地说。两人边吃边谈,宴会的气氛十分融洽。摄影师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颜福庆原先是无党派人士,虔诚的基督教徒。1956年3月,颜福庆欣然加入九三学社。当时,全上海医务界的九三学社社员仅寥寥7人,组成了一个基层小组。颜福庆的加入如同在医务界树立起一面“九三”的旗帜,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以及其他医务界的骨干纷纷聚集到麾下,九三学社大家庭在短期内呈几何等级地增长和壮大。在九三学社上海分社,颜福庆是年龄最大的老前辈,人们都尊称他“颜老”。为推动“九三”社务的发展,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出马,登高一呼,把周围的同行、后辈都鼓动起来,一时被传为佳话。
在他的感召下上海一大批著名西医和他的学生、同事纷纷加入九三学社。一年后,医务界的“九三”成员,从原来仅有7人的小组逐步壮大,分布于全市22个医务单位。1956年2月至1957年2月,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的基层组织从2个发展到46个,实现了历史性的大发展。
1956年九、十月间,颜福庆自费邀请百余位沪上名医,在茂名南路政协文化俱乐部(今花园饭店)聚餐。在宽松、友好和叙旧的气氛中,颜老侃侃而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宣传中共的统一战线方针、知识分子政策,转而讲述九三学社的历史、性质和作用,说得娓娓动听,引起一片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