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内要闻 > 要闻动态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培育量子科技新赛道 打造未来产业新高地

发布时间: 2025-01-14 来源: 上海科技报 作者: 姜晓凌 陶婷婷

从提出前瞻部署量子产业,到用“开辟新赛道”表述量子产业发展,再到如今聚焦“抢抓量子科技新赛道”,持续关注科技创新的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对量子科技未来产业能级提升积极建言献策——

培育量子科技新赛道 打造未来产业新高地

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毫无疑问,量子科技已成为未来产业新赛道;连点成线、聚线成链,毋庸置疑,上海理应加快构建量子科技产业布局。未来10年,是量子计算技术进步、商业水平提升的重要阶段,上海在量子科技产业在商用落地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短板?该如何加快量子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步伐?

提升显示程度,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

提案认为,当前,上海的量子科技产业处于市场自发、企业零星布局、分散发展的阶段,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标志性的重大项目较为缺乏,在国内量子科技产业的竞争格局中不占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足,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企业间缺乏互动融合的机制和对话平台,产业聚合的黏性不足。

作为面向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必须加大支持力度,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聚,助力量子科技产业发展壮大。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建议,引进新兴量子科技企业,支持一批在前沿技术创新和国际竞争中具备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和集成服务企业发展壮大。围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带动本市特色园区功能总部和研发中心的布局。促进配套企业的集聚发展,支持松江G60商用密码产业基地等量子保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培育创新型和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量子软件与大数据产业联动,探索量子PaaS、SaaS等新模式,加快培育量子云计算服务商及行业基础软件与工具开发企业。

打开应用场景,推动计算能力于需求对接

提案指出,上海拥有相对丰富的量子技术应用场景和需求,但面向量子科技企业开放的较少,应用场景尚未完全打开。这主要体现在,上海部分高校院所在量子科技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已有布局,但产学研合作不足,市场化产品缺乏,应用场景落地数量有限;在应用场景、科技成果转化、量子计算、测量的产业化方面,支持政策较为缺乏。

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加速量子科技产业化,更重要的是让量子科技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提出,依托上海城市数字化场景资源,推动量子计算能力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深化量子通信与现有基础设施融合。应围绕金融、智慧城市管理等,推出示范场景,构建上海量子科技的产业基础。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建设量子金融专用算力设施,推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抗量子攻击技术在投资组合优化、交易策略分析等金融领域的应用;目前,上海量子城域网已覆盖外环内区域,可推动与骨干网和墨子号卫星连接,形成天地一体的量子通信网;通过与目前研究试点的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场景的融合,提供电子政务、云数据传输等数据安全保障,探索量子加密移动终端、视频会议和物联网等应用。

促进形成合力,推动量子行业生态融合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提案认为,由于目前产业界在量子通信设备、网络建设及维护等方面的成本远高于传统通信方式,加上政府支持政策缺乏、商业模式单一,导致量子科技产业投资回收周期较长,亟待通过行业生态合作加强技术优势,拉动市场需求,促进规模化应用降低成本。同时,上海在量子科技产业发展的生态布局、产业链协同等方面与国内其他省市存在一定差距。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强调,要通过优化资金、人才和政策保障,打造量子科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加快引进高精尖人才,推动校企合作,在沪设立“上海量子科技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立灵活的项目制和PI制(首席研究员制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推动成果转化落地。深化国际合作,支持前沿研究和国际合作项目,提升量子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层次。推动金融服务与量子产业融合,引进和组建覆盖各阶段的产业投资基金。发挥基金的杠杆作用,鼓励企业依托资本市场打通产业发展链条,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方面实现突破,促进量子科技产业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