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内要闻 > 要闻动态

如何减轻育龄青年养育压力?张娣芳建议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

发布时间: 2023-03-08 来源: 青年报·青春上海 作者: 范彦萍

张娣芳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奉贤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一老一幼一直以来关乎民生。去年年初,全国第一个“宝宝屋”在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诞生。之后,包括上海多个城区的“宝宝屋”遍地开花。

“政府在社区、公办幼儿园、园区、楼宇等建的‘宝宝屋’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我们是否可以同时探索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多措并举,缓解宝妈宝爸们的育儿压力。”近日,张娣芳将一份《进一步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减轻育龄青年养育压力》的提案提交到了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家庭托育点的建设有诸多好处具有“邻里信任”特征

张娣芳说,目前各区在建设的“宝宝屋”属于社区托育。今年,奉贤计划将其作为全区的实事项目,在每个街镇都建“宝宝屋”。同时,上海市还在大力推进托幼一体化,即托育(托班)、幼儿园教育一体化。“如果我们的家庭托育能够拓展,托育的渠道就更多了,当然未来还可以探索其他更多的形式,比如通过市场化机制更大范围地拓展托育等。”

“孩子出生后涉及的养育和教育,也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如果能够出台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政策,那么可能对推动人口均衡增长是有帮助的。”张娣芳认为,虽然国家相继实施二孩、三孩政策,但并没有深层次激发适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其中生养负担重、压力大是重要原因之一。有关调查显示:孩子无人照料是60.7%的家庭放弃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通过政府以及社会托育机构提供托育服务,但还是难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托育服务需求。

因此,除了已经开始陆续建设的“宝宝屋”外,张娣芳创新地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她认为,家庭托育点的建设有诸多好处。首先,家庭托育点具有典型的“邻里信任”特征,扎根社区,接送方便,易于推行和发展。而以家庭住房为场所开展托育服务具有显著成本优势,且在服务时间、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更加灵活多样,可与政府的其他托育资源形成有力互补。其次,政府主动介入,指导推动,可避免家庭托育点因缺乏指导监管而成为无备案、无审批、无资质的“三无机构”,影响家长对家庭托育服务的信任和举办者的信心。再则,0-3岁幼儿总量超过2500万,看护人员队伍需求量庞大,未来家庭托育服务有望成为公共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在调研后,张娣芳也发现,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面临一些问题需要破局。“在国家层面尚没有相应的针对性政策文件、法律法规来引导和支持家庭托育点的建设。推进家庭托育点建设存在的多个问题亟待政策突破,如:家庭自有住宅较难作为经营注册场所进行工商登记,需要经过楼内全体居民一致同意,而在家庭自有住宅开办家庭托育点也易因婴幼儿哭闹产生噪音以及占用电梯等公共资源,导致邻里纠纷。因此,如没有国家层面相应的支持和指导政策,其健康发展势必受限。”

她还指出,目前,国家层面尚无完备的家庭托育点建设标准和家庭托育从业资格标准。因此也缺乏逻辑严密、针对性强的行业监督管理机制,导致托育点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风险。此外,家庭托育点缺乏相应的支持保障体系,如专业建设、从业人员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从业资格考试、相应的法律保障与援助、行业发展评估等。

建议多措并举来推动托育工作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

“我的提案主要是希望探索家庭托育有没有可能实现。去年国家一个相关文件中也提到,要拓展家庭托育。我们应该几位一体,多措并举来推动托育工作,解决老百姓的顾虑。”为此,张娣芳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制定出台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为各省、市、区因地制宜推进家庭托育点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基本参考。如:明确家庭托育点用水、用电、用气按照居民价格执行;给予政府补贴,减少税费,提供场地、专业培训和奖励等;支持各地区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个体自主经营、联合互助经营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托育点建设机制;建立街道、居委、社区物业、业委会等协调指导机制,为家庭托育点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科学、合理设置从业人员等准入资格条件等。

她还建议,将家庭托育点建设纳入政府指导监管体系,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指导监管机制。指导各地区建立由发改、卫生健康、财政、公安、民政、市场监管、妇儿、教育等部门及属地政府参与的对家庭托育点建设的指导监管体系,并建立家庭托育点收托婴幼儿信息管理和托育服务信息公开机制等。

“家庭托育服务是一种新兴行业,建议加快推进家庭托育服务专业化建设。从国家层面将家庭托育服务纳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加快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建立完善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资格考试、专业评估等体系机制,同时建议引导和支持家庭托育服务成立行业协会。”张娣芳表示。

(内容摘自:青年报·青春上海,原标题:《两会聚焦|如何减轻育龄青年养育压力?委员建议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增设更多“宝宝屋”》)

上一篇:张娣芳:短时间解决康复医学人员短缺,需要专项政策支撑

下一篇:喜讯传来!今天你们是最闪亮的“九三”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