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下午,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专题会议召开,6位“九三”委员踊跃建言,共话发展。快来看看他们的精彩发言!
专题会议|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深化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
刘迎风
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
2021年,上海全面启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去年,聚焦治理数字化转型,上海深入推进区块链“图网码”等数字化六大攻坚行动,进一步强化了城市数字底座基础设施能力,提升了公共数据治理能力和应用水平。通过建设政务区块链基础底座,按照“职责、系统、数据”三要素明确数据管理权责,完成3万余数据目录上链,促进数据共享和应用。通过打造“一张图”数字底座,推进遥感影像各类时空要素数据整合与应用,支撑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进近亿个城市码赋码管理,助力基层治理数字化减负增能。通过新增入学、入园报名、公民婚育“一件事”等服务,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打造“一网通办”服务专区,累计办件超4亿件。长三角实现40类高频电子证照和150个事项的“一网通办”。
针对下一步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近年来国家先后制定数字政府、数字中国、数据二十条等系列文件,完善了国家层面的数据顶层制度设计。建议结合今年本市机构改革,可以依托新设立的上海数据局,进一步完善本市的数据制度设计,加强数据工作统筹,强化数据基础设施,健全数据流通机制。
二是建议充分依托数字底座能力,加强城市治理过程中的部门协同和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公共数据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在此方面,一些单位已先行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市场监督管理局利用区块链加快食品安全溯源,实现食品生产、流通、监管等环节的全程上链管理;市城运中心会同市商务委利用“一张图”加强进博会精准化风险预警管理,实现区域风险实时感知和线上线下联动处置;闵行区完善多跨协同机制,打造“闵址汇”标准化企业住所库;普陀区结合块数据管理,建立了多部门协同的人企地址数据更新工作机制。
三是建议上海抓住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进一步汇聚数字化人才,充分应用区块链、隐私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聚焦治理、经济、生活三大领域,打造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场景,在全国范围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专题会议|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增进民生福祉办好民生实事
“领好头,横到边,纵到底”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赋能分级诊疗
钱菊英
市政协常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
作为全国唯一进入建设阶段的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中山医院不断推动上海区级及基层医院提升医疗服务。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领好头羊”。中山医院在上海托管5家区级医院,青浦区中心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和宝山吴淞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分院。提高区级医院诊疗水平,中山医院一是委派管理层,输入管理理念,目前这5家医院的院长都是由中山医院派出;二是安排知名专家定期坐诊手术、查房教学和进行科研辅导;三是安排这些医院110多名医务人员到中山医院进修,着力培养临床骨干,从“输血”变为“造血”。第二,“横向到边”。推广新技术和适宜技术,推进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化。一是通过建设12个专科联盟,把最新的技术推广传授到各相关单位,如指导金山医院开展糖尿病足筛查;二是推动“胸痛中心”“房颤中心”等诊疗中心的标准化建设,通过中山医院-区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化区域救治单元联动,缩短了急性病如急性心梗、脑梗的救治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第三,“纵向到底”。提升社区医院的诊疗能力,畅通上下转诊通道。一是培养输送优秀全科医生,二是权力下沉,医院所有普通、专病和专家号下沉到社区,每季度有2.3万名左右患者转诊至社区,三是加强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提高综合水平。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职业再教育”机制。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升能力关键在于“人”的能力提升,硬件设备相对容易更新,但医学知识的更新是日新月异的,基层医务人员要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建议市里加强并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再培训体系,可以具体请医师学会进行牵头,市级医院配合。
二是充分发挥市级医院对城市医联体的指导作用。发挥市级医院的辐射引领作用,扁平化指导基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一、二、三级医院全面联动。如基层医院配备CT,可通过信息化手段请市级医院读片,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
专题会议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完善金融科技体系,打造未来产业高地
朱云
市政协常委,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未来产业是解决中国未来如何在全球产业技术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据引领性地位的关键。作为科技-产业-金融中的一环,科技金融如何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产业有三个特点:一是科技发展前景难以判断,研发投入大。前沿科技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技术路径、产业应用、市场培育是不断试错的过程,资金投入量大。二是产业和市场基础薄弱,培育期限长。未来产业源于基础研究,培育和成长需要有耐心的资本陪伴。三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失败率高,创业风险大。未来产业大都来自于科技成果转化,从实验品到产品,从产业到商业,从科研到创业,从科学家到企业家,成功率不到10%。为此建议:
一、设立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增加长期的、耐心的资本供给。按照《未来产业行动方案》,2030年五大未来产业产值要达到5000亿元,因此建议基金规模不少于100亿元,资金来源以财政资金以及各类专项资金为主。该基金主要用于聚焦五大未来产业方向,重点投向具有市场前景的实验室成果、中试研发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项目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用以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概念验证后的早期天使阶段投资不足、可持续投入不够、长期资本缺失的问题。
二、激发勤勉尽责的国有创投活力,建立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前沿科技投资要早进慢出、主动让利、勇担风险,充分发挥国有创投机构在产业发展的压舱石和基本面作用。投早、投小、投未来,可给予40%-50%甚至70%的风险容忍度。建立科学考核机制,要给予更长的投资和退出期、更高的管理费用以及更高比例的收益分配。
三、加快科技保险体制建设,为未来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经济减振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充分利用保险资金久、周期长的优势,建议政府出台科技保险保费补贴和激励政策,鼓励保险机构对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未来产业在开展科技保险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提供精准化的险种。建议上海设立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吸引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落户上海,实现科技引领-产业发展-金融创新高水平循环。
发挥国家实验室龙头引领作用,做实做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杨守业
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上海同济深海科学中心理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底来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要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进。要加快同长三角区域联动,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当前,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国家实验室主导地位缺失,长三角科创资源难以共享,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低。近几年,长三角各省市都在抓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但缺乏深入合作和资源共享,人才流动不畅,某些领域的无序竞争比较激烈,没有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没有为重大核心技术提供有力支撑。已有的国家实验室的龙头地位没有凸显,在科学决策和区域资源整合配置中的话语权缺失。二是产学研合作政策亟待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缺失,制约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高校如何深度合作,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如何集聚长三角近百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如何建立人才合理的流动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难题。为此建议:
一、发挥国家实验室龙头作用,共享长三角科技资源,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科学力量的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要提高在科技决策和资源配置中的话语权,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协同模式,提升科研体系和成果转化的整体效能,为突破世界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原创技术提供有力支撑。
二、以国家实验室引领,创新开放共享体制机制,助力产学研融合发展。要建立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的科研组织模式,进一步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引导地方财政、行业领军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产学研融合的体制机制,贯通创新链;消除行政壁垒造成的合作障碍,使高校、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在区域间更加流通,形成共建共享的区域创新体系。
占领生物医药创新高地,推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曾凡一
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生物医药是上海三大先导性产业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显示,2017-2022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由3046.42亿元增长至8537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2.9%。而去年经信委数据显示生物医药产业高增长、高产出趋势明显放缓,要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一万亿元有很大压力。
调研发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以下问题:一、创新动力有待提高。临床机构、医生等持有丰富产品专利、批准文号、医疗机构制剂,却缺乏产业转化意识和能力;受限于国际形势,国内关于研发生产所需的核心原料、设备等供应链系统不完善;技术创新与现行法规标准不适配,阻挠并拖慢了产业的创新发展速度。二、转化成效有待提高。受土地供应、人力成本、税收要求等因素制约,在上海研发的生物药品产品落户本地生产的比例较低;上海尚未在“1+5+X”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各产学研转化平台中发挥充足的创新转化作用。三、产业服务覆盖有待提高。受国内外法规体制的质量标准差异影响,部分高端医疗服务项目(如干细胞治疗、CAR-T治疗产品等)缺乏相应政策扶持,面临出入境法律制约;医保和带量采购等政策对创新投入带来压力,对创新药物的销售也产生较大影响。四、政策扶持力度有待提高。近年来在沪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和相关灵活就业人才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而生物医药行业管理协同跨部门较多,各部门间发文的衔接以及执行力度没有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少产业扶持政策无法真正落地。为此建议:
一、聚焦技术创新,激发更加蓬勃的产业活力。推动“产学研医”相融合的创新平台;完成国外绝对垄断产品的自主攻关,提升国产替代品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持续跟进标准研究,建设并完善具有权威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标准体系。
二、聚焦成果转化,增强雄厚的产业实力。打造细分领域创新基地,并完善其管理办法。促进上海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成果孵化;对已实现成果转化的品种,在后续环节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持续优化产品空间的布局,推动模块化服务的产业化设施发展。
三、聚焦升级转型,培育肥沃的产业土壤。对标海外的相关标准和政策,针对性地进行扶持。联合相关部门制订生物医药相关特殊物品(如血液、干细胞等)的出入境规则,并开展试点工作;加大医保与商业保险联动,推荐并支持创新药械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和“沪惠保”特药目录等;优化相关流程,使产品尽快挂网采购。
四、聚焦制度建设,推进更加完善的产业支撑。制订并细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吸引战略科学家型顶级人才落户,建立多层次人才矩阵,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培训班和实训基地;联合相关部门组建本市的生物医药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资源办理生物医药全链条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督察机制,推动重要政策的有效执行。
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陈新就提升基层工作者管理能力等问题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专题会上积极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