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以纪念两个75周年为契机,为引领广大社员回顾75年来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携手同行的伟大历程,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社市委继续开展“聆听‘贤’声 逐梦科学”(第二季)音频朗读活动。
本季音频作品将以《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二辑)中收录的24位“九三先贤”的传略故事为基础,旨在通过朗读先贤故事、学习先贤精神,赓续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激发广大社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今天,由社员张海平为大家讲述我国民族乐器演奏家、民族音乐教育家——“九三先贤”卫仲乐与大同乐会的故事。
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SMG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刘凝倾情献声导语
九三学社社员,上海红湖排气系统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兼人力资源部经理
卫仲乐:在大同乐会弘扬民乐
大同乐会,1920年由著名琴师郑觐文创办于上海,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规模较大、历史最长的一个民族乐团。
卫仲乐,原名卫崇福,1909年生于上海一个码头工人家庭。他从小爱好音乐,早年因家贫,主要依靠自学。他遍访民间艺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器乐演奏本领,潜心民族音乐的学习,后终于如愿拜入郑觐文门下并加入了大同乐会。同时,得以向多位名师学习各种民族乐器演奏技巧,水平突飞猛进,成为了郑觐文的高足。郑觐文将其改名为卫仲乐。
1933年5月,在刚改建成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开幕时,大同乐会得以与当时享有远东第一乐队美誉的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同台演出一场中西合璧的音乐会。大同乐会所出的节目,就是卫仲乐的琵琶独奏。音乐会由著名音乐家梅百器指挥,京剧大师梅兰芳登台介绍节目。鲁迅也偕夫人许广平出席了音乐会彩排。
首次在上海登台演出的卫仲乐以一曲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技惊四座,一举成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气势磅礴、富有戏剧性的音乐令人赞叹不已。
卫仲乐的这次演出,从音色、力度到舞台形象都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从此,卫仲乐高超的琵琶技艺扬名舞台内外,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在中国乐坛的天幕上闪烁、发光。
1935年,卫仲乐在世界社举办了首次独奏音乐会,他演奏了琵琶、古琴、二胡、洞箫等多种乐器,曲目包括《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
20世纪30年代前后,欧阳予倩、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名流都是大同乐会的常客,大家经常切磋交流。卫仲乐还与聂耳结为了音乐上的知己。他将聂耳改编的器乐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灌制成唱片,聂耳也在卫仲乐的琵琶曲、古琴曲灌制唱片时特为片头做报幕。
抗战时期,卫仲乐受邀在香港、美国等地举办了多场义演,募集资金和药品,救济中国难民和孤儿。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中国民族音乐。他曾应美国一家唱片公司的邀请,灌制了一套《中国古典音乐》唱片,共4张。至今仍是美国人学习、研究中国古典音乐的经典范例。卫仲乐还曾被美国报纸赞誉为“琵琶上的克莱斯勒”。
新中国成立后,卫仲乐在多所大学教授民族器乐演奏,培养了无数学生。1956年6月,他加入了九三学社。
他终生致力于弘扬国乐,在他长达60年的音乐生涯中,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在此讲述卫老的故事,在缅怀先辈的同时,也为那一份执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所感动,卫老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