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戏出海翻涌“新浪花”。最近发布的《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透露,去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85.57亿美元,再创新高。与此同时,中国游戏出海也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这让身处该领域的企业既感兴奋,同时心生紧迫感。
眼下,国产游戏人才供给存在缺口,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倘若缺乏高质量人才支撑,未来就难以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此次上海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上海莉莉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胡睿提交了两份建议:《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优化数字创意产业人才政策的建议》《关于优化外籍人士来华工作引留举措,进一步推动国际化人才聚集的建议》。她建议,一方面要针对游戏产业的个性需求“定制”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兼具创新思维、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对海外高端头部人才的吸引力。
育才:兼具知识技术、艺术品位
人才供给缺口,关键在于复合型人才不足。
国产游戏,指的是国内游戏厂商开发的所有游戏,包括单机游戏、手机游戏等细分门类。当前,诸多国产游戏产品呈现精品化趋势,画面更精美、制作更精良,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更紧密,这一行业对高端研发、设计、运营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这些岗位往往需要人才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能力。然而,目前沪上高校缺乏对口专业、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快,产业人才供给和需求时有错配。
退而求其次,游戏企业只能通过校园招聘和游戏项目自行培育所需要的人才。
沪上不乏以数字创意专业见长的学校,能否开设相关课程,让高校人才供给、企业产业需求更好适配?
调研中,胡睿发现,上海部分高校已在数字艺术、游戏专业等方向开展了继续教育、设置课程等探索。但相较于庞大的产业需求,目前的人才数量仍较有限。她建议,选取部分上海高校为试点,探索推动符合需求的岗位能力标准及学科建设,培养既有知识技术又有艺术品位,视野广阔且具备较强数字安全法律意识的数字创意人才。不妨考虑以项目制为抓手,强化校企联合培养和实训工作。
向内挖潜,也向外借力。国产游戏出海,尤其要具备全球视野,延揽世界顶尖人才。不少游戏企业跃跃欲试从海外引才,胡睿发现,碰壁者不少。比如,目前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设立外国人工作和居留“单一窗口”,实现并联审批、同步拿证,但这一便利模式的覆盖范围还相对有限。她建议,进一步推广复制“单一窗口”试点成果,增加海外人才服务的便利可及。同时,也可考虑探索更加灵活开放的引才政策,支持高端人才先入境再找工作。
留才:多把“尺子”量人才
找到人才不易,留住人才亦难。
新技术迭代之下,游戏产业诞生了不少新岗位,诸如技术美术、云游戏开发。以技术美工为例,需要担当美术与程序设计之间的“翻译”。这些含金量较高的新岗位,对从业者在技术、艺术审美等方面提出高要求,但同时也面临“无标准可参照”的尴尬。部分人才难以看到清晰的职业发展道路,索性转行。
“多把尺子量人才”,胡睿建议,循序渐进完善数字创意人才认定标准,健全新型职业技能评价体系。特别是,由相关部门牵头调研数字创意新兴职业情况,推动国家层面将新型复合职业纳入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体系范围内。
此外,可依托龙头企业、专业院校、行业协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胡睿也期待,莉莉丝、米哈游等一批本土企业能参与试点,共同培育和认证人才,相关部门在认证补贴、人才落户等方面配套给予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