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结合全市统战系统“机关建设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聆听‘贤’声 逐梦科学”音频作品(第一季)以社市委机关工作人员与社员手拉手的形式全面启动!
音频作品以《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一辑)中收录的25位“九三先贤”的传略故事为基础,通过讲述前辈们的人生故事,带领更多社员了解和学习他们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追求民主的道义担当、勇攀高峰的科学态度,在新征程上展现更多新作为。
今天,由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机关支社黄贇和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社会服务部部长戎伟栋为我们讲述著名神经解剖学家、生理心理学家与科普先驱,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卢于道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洪流的故事。
先贤故事
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洪流
卢于道本是一个“科学救国”论者。1934年5月,他在《科学画报》上发表《科学与社会》一文,在文中他呐喊:“吾人在国难期中,更需要全国人士总动员为国效躯,正如班超之投笔从戎。纯粹科学家亦是努力救国之好机会,一旦有所发明能如巴斯德之发现微生物,而能拯救此困难。”后来,他又在《科学概论》重版序中写道:“‘无科学,即无国防’。我们的民族要生存,要国防,就需要科学。”“科学先民众化,民众自科学矣。这是吾人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1942年秋的一天,周恩来邀请卢于道在中共驻重庆曾家岩办事处见面,与他促膝谈心。周恩来知道卢于道在复旦大学生物系任教,就着重与他谈了延安的农作物和大生产运动。周恩来不时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用手比画着,向卢于道形容麦子长得有多高、多好,解放区的日子有多红火,延安的革命者是多么的乐观、坚定。他还对卢于道说,延安很重视科技界人士,搞生产就离不开科学技术。一个多小时的谈话结束后,周恩来亲自送卢于道出了大门,还一再嘱咐他要保重身体,后会有期。这次会面,促成了卢于道人生轨迹中的一次伟大转折,使他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在彷徨迷茫的道路上,看到了前进的方向,从此他更加积极地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3年,卢于道先后参加了“自然科学座谈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4年10月,卢于道应邀赴成都演讲,指出:“中国要争取抗战的胜利,建国的成功,就必须要民主与科学这两个东西。”“一个科学家研究科学,必须要造福于人群,因为科学是社会的一分子,他的研究必然影响于社会。”“民主与科学是不能分开的,因为不民主,它就不是‘格物致知,利用厚生’,而是利用害生。因此科学家要反对强权的政治,科学要为公,不要为私。”
1944年底,许德珩、潘菽、税西恒、黄国璋、涂长望、褚辅成等在重庆的一部分文教、科技界人士,发起了“民主科学座谈会”,讨论民主与抗战等问题。卢于道和复旦大学的同事张志让、潘震亚、吴泽等也常去座谈。1945年9月3日,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民主科学座谈会”的参与者再次聚会,并将座谈会改为“九三座谈会”,卢于道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1946年1月6日,褚辅成、许德珩、税西恒、张西曼等再次邀请卢于道等20多位重庆学术界人士举行座谈会,决定筹组学术界的政治团体——九三学社。
卢于道先生临终前在《党指引我走向光明》一文中曾说:“回顾我所走过的历程,深深感谢共产党指引我从黑暗中走向光明。”今天,我们回望那段历史,精神的力量穿越时空,激励我们一次次战胜困难,也让我们倍增勇毅前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