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之际,我想讲述老一辈“九三人”--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原副总工程师王雪渔老师的故事。
王雪渔生于1918年3月,卒于2008年10月,高级工程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老专家。其一生坎坷的经历同祖国发展休戚与共,紧密相连。
王雪渔从小学到高中就读于北京美国学校,1940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他1941年回国,到重庆华生电器厂任主任工程师,抗战胜利后回到了上海。
当时,王雪渔的父亲王孟中投资了上海益中福记机器瓷电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瓷厂”),主要生产电料、电机和电器,王雪渔任公司经理。其间,他增设了以生产小型变压器为主的电厂,员工发展到900人左右,加上瓷厂员工500人,共有1400多人,规模很大,公司产品很受市场欢迎。1948年,金圆券发行后造成抢购风潮,市场混乱,局势动荡,公司无法开展业务,两厂均停工。解放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恢复生产,试制了两样新产品,电厂于1952年制造了由三台单相700千伏安组成的炼钢用变压器,瓷厂制造出了63000伏高压电容式套管。
1951年11月21日益中福记机器瓷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报告书
上海益中福记机器瓷电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位于上海汉口路。发票上方分别用中英文介绍公司名称地址及电话号码。公司经营有电厂、瓷厂二家工厂,票面贴有七张加盖印章的印花税税票。
国家为了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生产计划,保证国家重点建设,推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王雪渔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向政府提出申请,1954年公司被批准公私合营,改名益中瓷电厂,王雪渔任厂长。1955年该厂试制一种国内首创的电炉自动化控制设备。
1956年王雪渔任上海机电产品设计院副院长,1957年1月在胡汝鼎注1介绍下,加入了九三学社。
1972年文化大革命中,王雪渔被下放到上海机电控制器厂劳动,期间发挥自己专长,坚持搞技术,改进旧晒图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他还参与可控硅整流与中频装置设计,并试制了各种电源变压器与电抗器,成功试制了大功率中频输出变压器与大电流脉冲变压器,受到群众好评。
粉碎“四人帮”后,王雪渔于1978年调入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担任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测试基地建设。据曾经跟他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也是九三学社社员的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原船电副组长陈业绍回忆,王雪渔技术水平很高,对同事非常尊重。1982年,一机部派遣王雪渔去西德、英国、美国、荷兰、日本,对低压电器试验技术与产品认证系统考察。在美期间,王雪渔主动与美国通用、永联电气公司开展技术交流,并收集有关中小型电机的最新资料带回国内。
王雪渔知识渊博,是上海科技大学顾问教授;业界活跃,担任了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参政议政能力强,曾担任上海市第七、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上海市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纵观王老师一生的主线,就是“实业兴国,实干兴邦。”年轻时候的王老师就明白抓住制造业这个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老一辈在当时这么多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守“爱国、科学”的信念,这份执着,不正是新“九三人”需要的内在动力吗?
注:胡汝鼎(1905年—1985年),浙江杭州人,著名电机及自动化专家,1956年10月加入九三学社。1982年5月,增选为第九届上海分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六次社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