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一系列涉及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等重大事项的讨论受到广泛关注。
面对这些“上接天线”的议题,九三学社市委和社内代表委员们提出一系列建议:我们关注科创中心建设,建言“科创中心的建设,一定要瞄准全球科学技术最高点”;我们关注临港新片区建设,建言“在新片区试行境外机构管理办法”、“充分利用新片区服务开放政策,自主开发或引进保护商业秘密的区块链技术”;我们关注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建言提升区域水环境健康。
而在“你最关注的社市委集体提案”微信投票结果中,“推动建立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中心”,和“加强本市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两项提案上榜,与另两项民生提案并列四强。
2020,是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之年,是上海各项历史任务冲刺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全面施工之年。面对这些关系上海未来的大议题,我们用心用情履职。
唐石青:建设科创中心,上海要瞄准全球科技最高点
科创中心建设对上海意味着什么?在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市委常委、浦东新区政协副主席、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唐石青看来,这是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规模到达一定阶段时,在寻求的发展动力。
唐石青说,上海在改革开放刚起步时,更多的是开放的心态,从全球引进各类资源,吸引外资企业来这里发展,但逐渐会发现,围绕科技的、基础前沿的技术和产品其实是缺乏的,而任何一个产业或产品的盈利都离不开先进技术。
“今天谈科创中心的建设,一定要瞄准全球科学技术最高点,一定要全球领先。在起点的时候,我们就要布局好,让我们的基础也是创新的,而不能是简单地拥有技术就可以。”
唐石青表示,科创中心建设,要成为经济的一项支撑,这需要一定的过程。“可能在今后的这段时间,越是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政府越是要在技术科研和原始创新上多重视。”
——来源:周到上海;作者:姜欣愉
吴健生:创新境外机构管理放宽限制提升服务
为集聚全球经济发展要素,打造开放型经济,上海一贯注重境外机构的引进工作。对于临港新片区来说,境外机构在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这些机构的管理存在不少问题。
当前境外机构的登记模式较为单一,按我国相关规定只能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组织),无法开展商业活动;繁复的审批也影响了境外机构开展日常业务;此外,相关境内机构也存在着服务不专业的问题。
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吴健生建议,依据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精神,上海市政府应争取中央民政、外事、外汇、税务管理部门授权,参照国际惯例,制定并在新片区试行境外机构管理办法。
创新境外机构的管理,对境外机构可不强制要求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组织),可依照总部在母国登记模式在新片区登记为公司或其他法人组织。
对境外机构的管理,应该适当放宽其开展日常活动的限制。境外机构开展重大业务活动,如单独举办国际会议、培训班等,仅需向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报备,如确有所需,业务管理部门可向其询问,并作必要指导。
在提升对境外机构的服务方面,建议为境外机构配备服务专员,协助沟通解决境外机构与外事、外汇、税务、人力资源等部门在业务操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来源:解放日报,记者:顾杰
杨守业:水环境治理是摆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面前的“必答题”
市政协委员,社市委科技专委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守业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的长三角区域水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尤为关注。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系交错密布、灵动秀美。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干扰,大江大河及近海水域逐渐走向“亚健康”状态。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都纷纷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对河流湖泊以及近海水域开展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但是由于跨省市、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协调管理等方面衔接难度较大,工作推进缓慢,导致“一体化治理攻坚”工作收效甚微,少许河口与近海生态环境依然呈现退化状态。
杨守业委员建议,要加强陆海统筹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水环境健康水平。“上海有义务也有能力成为长三角区域水环境治理的‘领头雁’,协调三省一市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各项治理工作落地生根。”
同时,他还建议,各相关部门要加强长江口、杭州湾和近海环境的综合调查和基础研究;三省一市各自发挥优势特点,进一步完善系统科学的长江口近海健康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构建陆海一体化的环境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环境治理的国际影响力。——来源:新华网作者:吴一航
杨建锋:用区块链探索商业秘密保护,新片区可试点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如何争取在未来国际知识产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商业秘密保护问题上取得国际主动权?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杨建锋认为,上海应率先探索商业秘密保护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第三方证明等方式对举证模式进行创新。
国际上正在探索商业秘密保护的新模式,例如研究运用区块链技术保护商业秘密并作为保存证据的手段;向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提交商业秘密相关记录并由其保存,需要时可以向司法机关提供证明。
然而,在这两种方式上,国内尚无相关成熟技术,也没有充分符合资质条件的组织机构,目前也缺乏相应政策引导。
为此,杨建锋建议,上海可以建立保护商业秘密研究团队,率先探索商业秘密保护创新模式。研究团队可由市知识产权局牵头,联合高校、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企业等单位共同组建。
他特别建议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试点这一创新模式。“临港可以充分利用新片区服务开放政策,自主开发或引进保护商业秘密的区块链技术,加强与WIPO合作,吸引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国际组织来开展第三方证明服务,并与知识产权局、司法机关形成联动。”——来源:澎湃新闻作者:李菁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集体提案:关于建立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中心的建议
2018年,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125.6万辆,动力蓄电池装机量达到56.89GWh。随着车辆日常充放电行驶,电池逐步衰减到一定程度后将面临置换。到2020年,本市将退役超过2000吨废旧动力蓄电池,且未来还会大幅增长,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动力蓄电池存在回收责任落实难、全生命周期监管难,新能源汽车拆车能力也有待提升,回收网点的回收效率和安全性待增强。建议:
推动长三角地区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体系建设。牵头建设长三角地区动力蓄电池溯源信息系统监控平台,确保动力蓄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期间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推动1-2家有条件有规模的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建立新能源汽车专业拆解和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探索和研究废旧动力蓄电池高效无公害再生利用产业化布局和能力建设。
引导1GWh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项目落户本市。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具备制造产业,相对容易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还具备法规、组织、人才、技术标准等优势,具有建设循环经济项目的丰富经验。建议将1GWh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项目打造为全国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和梯级利用的模范项目。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集体提案:关于加强本市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建议
在全国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上海市现有“中华老字号”180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拥有“上海老字号”42家。重振老字号,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振兴,在法律层面也需要及时跟进,尤其是老字号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老字号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欠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历史档案存储分散,调阅程序复杂。对此,建议:
建立老字号商标监测预警保护系统。依托“一网通办”,试点开发老字号商标监测预警保护平台,监测功能模块利用软件定期监测中国商标局以及海外发布的商标公告,筛选老字号商标被抢注信息。
多途径收集侵权信息,开展专项维权行动。充分利用“一网通办”平台的资源整合共享功能,突破传统监管方式和手段。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依托行业协会,利用江浙沪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协作机制,通过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协作,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逐步健全区域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及时有效查办侵权案件。
加强老字号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实现常态长效保护。将国有企业老字号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列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定期举办以“振兴老字号,知识产权先行”为主题的培训班,提高保护老字号知识产权的意识和应对能力。建立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