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身建设 > 社史钩沉

陈植与“中苏友好大厦”

发布时间: 2019-08-09 来源: 《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一辑 作者: 陈俏梅

  1954 年 4 月,陈植被任命为中苏友好大厦工程项目的中方专家组组长,同苏联专家安德烈耶夫(苏联科学院院士、斯大林奖金获得者)、建筑结构工程师赫德曼、建筑师吉斯诺娃共同承担中苏友好大厦工程项目。该项目是为中共中央定于1955 年3月在上海举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而兴建的一个展馆,也是苏联政府对中国的援建项目。在陈毅市长的协调下,潘汉年副市长亲任“中苏友好大厦建管委员会”主任。

  1954年4月10日,陈植等中方专家陪同专程来沪的赫德曼考察哈同花园旧址现场。当晚,上海市领导设宴招待赫德曼。席间,酒酣兴奋的赫德曼欣然宣布: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将在当年5月1日开工!他的话立即博得了全体来宾的热烈掌声。第二天一早,《解放日报》头条新闻刊登了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看到消息,领导和专家都傻眼了,酒后狂言怎么就公布天下了?设计方案未定,图纸一张未出,还有20天时间,如何开工?第二天,酒后清醒的赫德曼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立即打电话给在北京的安德烈耶夫求救,安德烈耶夫说:“报纸已刊登了,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及全世界就都知道了!我们现在只能靠集体努力,千方百计拼命也要在5 月1 日开工。”

  第三天,陈植、汪定曾(陈植挚友,高级建筑师,也是九三前辈)、方鉴泉、蔡显带着一大批建筑师、工程师急赴北京,与苏方专家共同商讨设计方案。安德烈耶夫最初设计了一个中国宝塔式的展览馆方案,陈植认为不合适。在当时对苏联专家绝对不可冒犯的情况下,陈植不辞风险,向主持这一重大工程的市政府秘书长徐平羽表达异议,经徐平羽向潘汉年副市长反映后,与安德烈耶夫婉转商谈,才改拟苏式古典方案。由于时间紧迫,不容再三讨论,大家集体建议,明确目标后分解任务,按照展览功能先设计平面草图,然后分拆成中央大厅、东翼、西翼、工业馆和电影馆五个部分,由专家组成员分工负责;然后按照分工负责的要求,立刻画出百分之一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常常干到通宵达旦。当时年近花甲、被称为“老夫子”的陈植亲自主持设计方案,和大家坚守在一起,不断商量、研究,并不时说些幽默笑话鼓舞士气,每天都是直到深夜才入睡。经过这支团队七天的日夜奋战,中苏友好大厦百分之一的设计方案图奇迹般地呈现在大家面前。4月15 日,设计方案图纸被带回上海,并迅速获得上海市领导的批准;4月28日,基础施工图被交到了施工单位手里;5月1日,中苏友好大厦工程正式开工!

  在工程进行期间,安德烈耶夫与专程从苏联来沪的雕塑家建议在东西两翼入口柱廊和友谊电影院柱廊上树立雕像,因为感到雕塑的题材大成问题,加以耗经费、耗时间,因此,陈植再次直言不讳,向徐平羽提出了反对意见,由徐平羽耐心说服苏方放弃这一建议。

  中苏友好大厦占地面积 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54108平方米,规模之大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如此紧张的工期也是史无前例的。桃李满天下的陈植召集了他的弟子——之江大学毕业的建筑师们共同参与这项工程的设计。中苏两国的建筑专家和中国的施工团队边设计边施工,终于在10个月后的1955年3月按时完成了中苏友好大厦的建筑工程项目。1955年3 月15日,“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预展当天,安德烈耶夫在中央大厅顶部的咖啡厅请陈植等全体设计人员喝咖啡。他满怀激动的心情兴奋地说:“我由衷地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表示敬佩,像这样伟大的建筑,只用10个月时间建成是一个奇迹!”

  在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陈植表现出超强的专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掌控全局的能力,他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今天的中苏友好大厦(后更名为上海展览中心),已经成为上海著名的人文景观,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并被评为“1949—1999 年上海十佳建筑”和“建国 50 周年十大金奖经典建筑”之一。

上一篇:詹天佑后人的两代“九三”情缘

下一篇:他一生做了上千例尸体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