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身建设 > 社史钩沉

周志宏与上海交大机电分校

发布时间: 2019-06-08 作者: 张民辉 沈德安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恢复高考制度、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成为当时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为了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满足本市高校扩招的需求,上海市政府决定创办一批大学分校,以适应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上海交大机电分校等一批大学分校由此应运而生。

  1978 年 10 月,由“五局二方”(即机电一局、机电二局、华东电管局、造船局、交运局和上海交大、长宁区政府)联合创办的交大机电分校决定聘请周志宏为首任校长(当时他还同时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这对于当时已年过八旬的周志宏来说,可谓重任在肩,压力不小。建校初期,学校面临太多的困难,诸如当时中共学校党委班子人员大多是从工业局调来,他们没有办学经验,作为民主党派的周志宏不辱使命,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肝胆相照、通力合作、风雨同舟,共同为办好大学分校作出重要贡献;当年学校的校舍就设在长宁区遵义路 2 号(原遵义中学),占地面积仅 13 余亩,学校边基建边教学,在艰苦条件下承担起 1200 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可谓“创业维艰”;在缺乏师资力量的情况下,周志宏将当时上海交大的一些专任教师借调过来,由他们牵头搭建系、教研室两级班子,并聘请办学经验丰富的范祖德老师(后来成为交大副校长)担任教务处长,还从外地院校引进了一批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从而把老交大优良的办学传统和经验带到了分校,保证了交大机电分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质量。在周志宏和其他学校领导班子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交大机电分校办出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成为当时上海教学质量最好的大学分校之一,也为后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创业初期,面对办学中的种种困难,周志宏身体力行,多次亲临施工现场和教学第一线视察指导工作。在 1983 年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周志宏提出第 184 号提案,指出:“加速对大学分校的基建投资,加强中共党组织对大学分校的领导,进一步发挥分校的作用,以适应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当年学校新址选在仙霞路古北路口——芙蓉江路口这一地段(即今天的仙霞路 350 号),此路段原来都是农田,路面崎岖不平、道路泥泞湿滑,不要说下雨天了,就连大晴天也要穿高统靴子上路。面对基本建设中的种种困难,1984至1986年,周志宏三次向市政协提交提案,要求本市城建部门把这一路段的施工列入年度计划,以保障广大师生和居民的出行安全。周志宏还时时关心学校周边环境的建设,他在 1985 年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交的第126号和第127号提案指出:“建议将 88 路公共汽车遵义路终点站延长至仙霞路古北路口设站,以利广大教职工、学生和市民。”1986 年,当得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即将成立并成为上海的地方高校时,周志宏又在当年的市政协会议上提交了第 318 号提案,指出:“为发挥地方教育的优势和潜力,以适应上海市第七个五年计划需要,必须尽快增加地方院校的经费,加快基本建设步伐。”

  作为校长,周志宏校务工作繁忙,但还是多次亲临教学第一线,与广大师生沟通交流。为提高交大分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质量,当时已年近 90 的老人真是亲力亲为、呕心沥血,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正如他在 1979 年召开的全国第五届政协会上所说的那样:“自己虽已82 岁了,但要把自己当成 28 岁那样去奋斗。”1986年7月1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立,周志宏担任名誉校长,继续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直至 1991 年 2 月 13 日逝世。

上一篇:他一生做了上千例尸体解剖

下一篇:颜福庆创办中山医院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