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夏,我任上海市黄浦江污染治理总体规划负责人,三年的工作实践中,在解决黄浦江水系污染的同时,亦注意到了上海黄浦江两岸的现状——浦西拥挤、浦东“宽松”的布局不平衡现象。大家都记得,当时的老百姓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
1982年10月,我进入了刚组建的上海市国土整治办公室,由于同在铜仁路333号办公,认识了上海规划院总体规划室主任工程师陆怡椿,从此有了一个亦师亦友的长期合作者。1982年12月,我和顾泽南、高柳根等3人发表了《开挖浦东运河——综合解决上海城市改造问题》一文,1983年5月在陆怡椿发表了《开发浦东的几点看法》以后,1983年9月我和陆怡椿两人又发表了《黄浦江开“后门”建议》一文。因为怀有浦东开发的共同理想,刘远交、金嗣骢、杨贤智、李祥宝、沈文玮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先后都走到了一起。
通过不断的讨论、研究,我们对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明朗。1984年10月由我执笔,集体发表了《上海的曼哈顿区在哪里?——结合城市改造在外滩建设新的金融贸易中心》;1985年6月仍由我执笔,又集体发表了《上海的特区在哪里?——结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外高桥建设经济特区》。1985年夏,我们有幸认识了“浦东新区”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原上海市规划局干部陈坤龙。从历史角度看,他可以说是“浦东新区先驱者”,他很快融入了我们这个“民间组合”。1985年10月我们写出了《上海应该在外高桥新建一个多创汇的经济特区》一文。
近百年来,上海先民对浦东开发前赴后继。八十年代初上海市区改造难的问题提出后,许多人都把目光投向浦东,政府相关人员和一些专家学者都曾予以极大的关心。1986年2月19日至20日在上海衡山宾馆召开了“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一次会议,研讨会由上海城市经济学会、上海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中国城市导报、世界经济导报、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九个单位发起并集资。出席单位约112个,出席人员约300人,发言个人约120人。上海市人民政府汪道涵市长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会议,倪天增副市长到会并讲话,对于新市区的方向问题,比较集中的是金山方案和浦东方案。两天的会议时间不够、意犹未尽,仅过了一个月,这年3月就召开了“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会上我、陆怡椿、陈坤龙、刘远交等6人再次联合发表了题为《结合开发浦东 建设上海新城》的文章。经过两次会议,开发浦东已是众望所归,浦东作为上海新区的方向,水到渠成,大局已定。同年9月,我们紧接着发表了《加快开发浦东步伐 关键方便群众过江》一文。
1986年5月,我奉调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任科技处任副处长。1986年6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委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承接《新市区建设和老市区改造》的总课题以及东进、北上、南下三个分课题,并直接指派我担任总课题兼东进分课题的负责人。1987年2月11日,在陕西北路186号礼堂召开了《浦东新区建设方略》的课题评审会,老市长汪道涵不仅自始自终地参加会议,还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对上海浦东的开发,我一直是很感兴趣的,浦东开发有前途,新加坡、香港等(四小龙)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研究。浦东新区的开发要依靠老市区,以新市区开发带动老市区的建设。开发浦东要有指导思想,要有全国观念,要有创业精神,这样浦东开发才有意义。”
这个讲话使我们明确了方向,加深了认识,教益匪浅。当时的与会者和知情人无不为之赞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市长,不辞辛劳地全程参加一个由民主党派承接的课题评审,应该说十分少见。这不仅是他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身实践,而且充分展现了他本人礼贤下士的人格魅力。
针对浦东开发已完成的三个研究成果,老市长在1987年9月至10月合刊的《城市经济研究》上,亲自撰写了前言——《共议开发浦东大计》,其中写道:“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市区,以推动老市区的改造,促进上海经济振兴,使上海早日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上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多年来,他们就如何开发浦东写了大量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在经济研究中心、市科委的组织下,计委、经委等主要委办,九三学社、社科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等一大批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同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浦东开发的预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基础。”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参加会议。上海市的连续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命为此次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研讨会后,我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出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对浦东新区开发的研究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所作的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