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身建设 > 社史钩沉

缅怀许根俊院士

发布时间: 2009-03-05 作者: 许世达

  根俊与我是同村、同宗、同庚、同窗。我俩生长在绿水青山、钟灵毓秀的徽州许村。明清时期,徽商兴盛,许氏族人谋利四方,富甲新安。迄今仍为歙北重镇。这里文风昌盛,由宋及清,进士及第者多达三十余人。我俩均出生于1935年,属猪,都是五岁破蒙,同窗于仪耘小学。该校创办人是前清盐运使许家泽先生,他不仅把自己的五个儿子培养成了留洋博士,还拆巨资创办了这所新型的洋学堂,为我俩的学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族人至今仍敬仰他的急公好义善举。
  在幼稚园里,我俩同桌诵读“牛羊草花,树鸟门窗”,同桌描红“上大人孔乙已,化三千七十四”,随后同唱“卖报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一同摹写家乡的名胜古迹—高阳桥,大观亭,徽省坊等。我俩都喜欢自然常识课,老师是校方重金聘来的大学毕业生。他经常带领我们到野外采集物、制作动植物标本。根俊制作的一组蝴蝶标本,以他的珍罕、绚丽获得嘉奖。他的加一套蝌蚪成长为青蛙的标本,则荣获竞赛奖状。根俊又是位扎风筝的好手。他放的苍鹰风筝,随哨飘扬,引来了整群野鹰与其盘旋、嬉戏,令在场的童叟欢笑称绝。根俊还是一位游泳高人,他水性好,擅潜水。一次我俩在深潭里摸鱼,幸亏他及时帮我撬开卡手的洞石,才得以脱身。正当我惊魂未定之时,他却一个猛子潜到水里,顷刻间一条鲜活的大鳜鱼被摸出水面,喜得我把他与鱼儿一块抱起。忆昔童趣,历历在目。
  小学毕业后,我俩又一同考进了歙县中学。歙县中学位于城东问政山上,早寒窗草舍,小路崎岖,却林茂竹修,珠兰飘香。这里距许村四十多里,每逢假期,我俩都结伴来回。一路上,我们春采杜鹃,夏戏溪水,秋撷板栗,冬打雪仗。这段金色的少年时光至今记忆犹新。刚入中学,我就染上疟疾,根俊为我求医喂药,送水送饭,及时为我辅导课业。他的乡谊友爱令我感激不尽。每逢周末,我俩春拔问政贡笋,秋采西干槐叶。我们把采来的槐叶挤出绿汁,再用他配制的料粉冲兑,刹那间就凝聚成槐汁胶冻,沁心可口。问其制法,他却悄悄地要我附耳细听,只得“此乃秘法”四字,令人哭笑不得。
  后来,他随其经商的父亲转学到旌德县中,后又听说他生病休学了,我为他担忧不已。
  1950年秋,我俩又同叶考进了休宁中学高中部。令我钦佩不已的是,他硬是靠自学把病休期间耽误的课程给补上,成功应试。此后,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求教其法,他说,一要从师而学,更重要的是自学;二要问,学而有惑就要问,弄懂为止;三要思,即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四要专,专一究根,切勿泛而不专;五要用,做到手脑并用,要有动手能力。话虽普通,却令我茅塞顿开,得益非浅。斯年底,经商于沪的家父返家,逢土改,羁故里,家道衰弱。我只得辍学务农。根俊趁清明返家扫墓之际,劝我回校复学,免误前程。我实无奈,相对无言。
  1951年夏天,根俊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徽州师范学校招生,学杂膳食全免,从此,我就弃农就学,就读于徽州师范和安徽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在芜湖市一所中学任教。根俊则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于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
  1957年秋,没有鸣放过的我却陷“阳谋”。由一名市级先进教师沦为右派分子。被谴返许村务农。虽自食其力,却低人一等。而根俊每次返家省亲都偕夫人登门慰籍,令我汗颜,更令我感激。1968年初夏,梅雨淋沥的一天,我去他家回访,正在阅读英文资料的他碰上我惊讶的目光后,正色地说:要相信知识和科学,真理迟早是要回归的。还告诫我切莫自弃,总会雨过天晴的。我苦笑作答: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十多年后,再相逢,他莞尔道:老弟啊,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的。我心悦诚服:老兄不愧是科学家。
  1969年一个暑热的下午,根俊肩披毛巾,大汗淋漓地来造访于我,见面就嚷道:真扫兴!昔日的深潭不见了。污浊的溪水哪能畅游?又对山上无树,水中无鱼感慨了一番。我端出南瓜粥请他果腹,他捧碗就喝,我正言道,你饭前还未向伟人请示呢!他轻轻地说:你忘了,我俩年少时不是拔过庙里菩萨的胡须,揭发过寺里的和尚偷腥吗?令我捧腹喷粥。我还记得曾托他为我代购一条裤子,他言明布票免还。说实在的,我哪有上海的布票,何况当时,每人每年仅发三尺布票呢。
  古人去:患难知真交,根俊为人,诚如斯言。
  1978年后,开始了拨乱反正。我亦随之“改正”,并在母校歙县中学任教,1987年,我在体检中查出胸膈肿瘤,,即赴上海求医。承蒙他与夫人的热忱接待,在百忙中陪我到中山医院、华山医院找专家会诊。在确诊为良性肿瘤后,他们夫妇还为我设宴压惊。挚友之谊,永生难忘。
  每年春节,他都给我寄贺卡,致平安,祝吉祥。哪怕在万里之外的美国依然如此。淡水之交,堪称莫逆。
  1993年和2003年,歙县中学50和60周年校庆,他都欣然返母校作贺,并发表演说。他那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发展,谆谆教诲后生学子勤奋向上,拼搏创新的精神令人称许。他那情笃志坚,端方耿介,一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和社会进步的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永为仰止。
  2007年10月,惊悉根俊罹患胃癌。我与内子偕同歙中领导专程赴沪探慰。他谈笑风生地接待了我们。说起前些年患心脏病,医云:很危险,我不是过来了吗?这次,医云:此乃绝症。你们看,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哪知这次他却没能逃过死神的召唤,2008年1月8日子夜,他夫人电告了他去世的噩耗。她边泣边诉:根俊临终时还惦记着你,为你惋惜,要你保重。我边劝她节哀应变,自己却已恸心难忍,潸然泪下。2008年元月十八日,我与内子冒着漫天大雪赴沪祭奠,并敬奉挽联一副:“根正果硕德学双馨恨天年不假恸心念兹,俊良友谅品节同操忆风雨有斯刻骨永铭”。古云:得一知交不易。我交根俊足慰平生。
  今天,许村已成为皖南古民居旅游景点,在村口的徽省坊下,已竖起一块介绍村史的大理石牌,其中镌有中科院院士许根俊的业绩,它将和徽省坊一样彪炳千秋,令人景仰。
  根俊院士仙逝周年,谨以此文纪念。

上一篇:永远的怀念

下一篇:忆九三学社同济支社的四十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