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于1952年进行全国性的院系调整,此时资深建筑师哈雄文调进同济大学,哈雄文原是上海市九三学社的元老。在他的发起和推动下,从1954年开始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和卫生工程系发展社员,嗣经报请九三学社上海分社批准,于1956年成立九三学社同济大学支社。当时仅有社员十余人,推选谢光华为支社主任委员,社员们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活动。1958年,九三学社上海分社调谢光华担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秘书长。此后,同济支社进行了改选,由于当时形势,乃推选共产党员侯希忠为支社主任委员,巢庆临和我为副主任委员,经过八到九年的发展,社员人数有较大的增加,接近40人。
1966年“文革”开始,在造反派冲击下,民主党派工作被迫停顿。由于我在“文革”以前是上海市第二届政协委员,于是被造反派揪送到上海市政协文化俱乐部,和金仲华(政协委员)二人一起接受批斗。他们污蔑金仲华同志为“国际特务”,说我是“反革命老手”。更有甚者,把民主党派活动的场所——文化俱乐部,说成是“一批牛鬼蛇神吃吃喝喝和寻欢作乐的地方”。此后他们又抄了我的家,抄出一颗九三学社同济支社的公章,并责问我“九三学社是个什么组织?”我说:“是民主党派,是个进步组织,是拥护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组织。”他们听了此话,怒气冲天,对我拳打脚踢,其中有人命令我,要我把那颗公章劈掉,还有人说我讲的是屁话。一片胡言乱语把我家搞得乌烟瘴气,在他们威胁逼迫之下,我承认讲的是“屁话”,就这样才把那颗公章保存了下来。
到了1978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全国恢复了民主党派组织活动。我校党委副书记张培炎在工会俱乐部第二会议室召开部分九三学社社员座谈会,欲恢复九三学社同济支社。在会上,他提出在恢复工作之初,首先要批判“四人帮”对基层民主党派组织的反革命罪行,然后蕴酿改选事宜,其间,还进行了揭批“四人帮”对九三学社同济支社反动罪行的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1980年同济支社社员大会正式召开。通过选举,巢庆临当选为主任委员,苗迪青和我(常务)为副主任委员。当时亦接受了同济分校的九三学社社员参加同济支社的组织活动。1983年,支社又进行改选,选举蒋汉文为主任委员,俞载道(常务)、潘昌乾和苗迪青为副主任委员。此时,支社在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下午召开组织生活座谈会,会上座谈当前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从不中辍,曾受到我校党委的表扬。在此基础上,每年还组织一次到两次郊游,或在市区参观现代化工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支社请来复旦大学卢鹤绂教授宣讲九三学社成立的历史。他指出,在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初,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于1945年9月3日在重庆座谈会上提出强国之本,提倡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即“民主与科学”,此即九三学社在解放前后所倡议之先声。除此之外,还召开过一次上海东北区五所高等院校的社员联谊会,交流各支社近期工作开展情况,参加的有海运学院、财经学院、外语学院、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等五个院校的社员,由同济支社作东道主,济济一堂,盛况空前,促进了与会学校九三学社基层组织之间的联系。
1983年同济分校(即上海城建学院的前身)已有社员19名,我支社曾向九三学社上海分社上报这一情况,分社组织处处长冯覃燕为此召集同济和城建两校社员在同济工会俱乐部协商两校分开成立支社事宜,一致认为同济分校另组支社开展活动,既符合九三学社社章规定,又有利于开展工作。
1985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召开经验交流会,谈及各民主党派成员中,高级知识分子较多,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为社会作贡献,可由民主党派根据拾遗补缺的原则,开办形式多样的短训班。此后,社市委发出《关于地区和基层办学工作的若干规定(草案)》,指出“为响应党‘广开学路,动员社员力量办学’的号召,并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四化’建设培养各类技术人才”。我支社闻风而动,先在支社内部传达了社市委的精神和指示,接着立刻着手准备开办村镇建筑设计进修班,学制定为一年,先招收三类学生:土建类中专以上学校毕业且有工作实践经验;或年龄在20岁以上;或有三年建筑设计工作经验的知识青年。当时参加报名者多达50余人,最后录取35名,定于1986年春季开学。此班开办半年后,我校建筑城规学院资深教授建议,将村镇建筑设计进修班的“村镇”二字删去,因为村镇建筑设计的内容太狭隘,而且建筑设计可以概括村镇建筑设计的内容,所以1986年秋季入学的班级开始易名为建筑设计进修班。这样的进修班共举办了十一届,招收学员424名,获得结业的学员有380人,其中有些学员在中型设计院主持全院工作,更有不少学员考取硕士研究生,办学成绩卓著,社会效益有口皆碑,生源绵绵不断。但办班的经济效益由于通胀的影响,却逐年降低。
1988年,在我国大城市中刮起一阵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邪风,有些高等院校少数师生辨不清政治风向,上街游行。我支社有鉴于此,乃在1989年发生“六四事件”之前,召集全体社员在校行政楼聆听党委宣传部部长蔡仲德所作的当前形势报告,社员们听后对正确与错误的风向有了清醒的认识,不参加并力阻学生参与游行起哄。
大约在1989年,支社根据胡家骏和我二人的建议,将承办建筑设计班办学经费的一部分留作奖学基金,用于鼓励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学习优秀的学生,每年给予奖励。在同济支社下设评奖委员会,并订立《九三学社同济研究生奖学金条例》。至今(1995年)已有五届,共有博士生15人、硕士生32人因此获益。
此后,由于支社社员逐年递增,超过百余人,社务繁重,社市委于1990年批准九三学社同济支社扩展为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基层委员会,下设六个支社,使委员会与支社可以有分有合地开展工作,提高效率。
值此九三学社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将九三学社同济支社成立至今近40年的历史,作一简要回顾,以誌纪念。
编后记:此文发表于1995年的《同济九三》上,与这份社同济大学委员会编撰的小报一样,走过了风雨寒暑十多个年头。“旧文重读”,一来让更多年轻社员借此了解九三学社同济大学组织走过的历程,二来也是对作者蒋汉文先生的一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