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斗转星移,61年前的9月3日,九三学社在重庆诞生。第二年的春天,因抗日战争避难重庆等地的一些社员陆续回到上海,我社创始人褚辅成、卢于道、笪移今、吴藻溪和孟宪章等也相继归来。当时的上海既是全国经济枢纽,又是政治斗争、文化事业的中心,各党派和人民团体集中在这里,积极开展活动,为国际社会所关注,许多权威性报刊也在这里出版,行销海内外。因此,上海的一举一动往往直接影响南京政局。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政府悍然破坏政协决议,蒋介石露出狰狞面目,把枪口直指解放区,内战爆发;加之政治腐败,经济萎缩,导致物价飞涨,民怨沸腾。上海、北平、重庆、南京等大城市掀起了“要和平、反内战、反饥饿”的群众运动,又一场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大决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褚辅成、卢于道、笪移今等在上海的我社同志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洪流中,揭开了九三学社追随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一页。
1946年5月,蒋介石政府自重庆“还都”南京,变本加厉地勾结美帝,疯狂推行反共反人民的政策,镇压人民民主运动,迫害爱国民主人士,企图在军事上一举消灭解放区的武装力量,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形势十分险恶。上海的民主党派和各界进步人士与人民群众一起,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强烈反对内战,为争取和平民主大造声势,公推德高望重的马叙伦先生执笔,上书蒋介石,呼吁停止内战,以救危亡。在这份呼吁书上签名的有164位各界知名人士,我社笪移今等也名列其中,他们还同时积极组织各界代表团赴南京请愿。6月23日,由马叙伦、阎宝航、雷洁琼、林汉达等多人组成的代表团启程,上海五万多群众齐集火车站广场为他们壮行。笪移今起草了《为和平请愿告上海人民书》,并登上车厢欢送代表团,会后他还参加了群众游行。这一声势浩大的举动吓坏了蒋介石,他急忙下令阻挠。当代表团一行冲破重重障碍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突遭特务殴打,马叙伦、阎宝航、雷洁琼、林汉达几位代表和随行两位记者被打伤,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共前往医院慰问。我社也立即发电向受难人士致意。6月29日,马叙伦等飞回上海,笪移今代表九三学社去龙华机场迎接。翌日,笪移今还到阎宝航、雷洁琼同志寓所献花慰问。
同年6月12日,我社主要创始人、北大教授许德珩同志从北平亲临上海,在他的指导下,九三学社上海分社成立了,当时社员共28人(有2位在无锡等地工作)。成立大会是借缫丝业同业公会秘密举行的,会上公推褚辅成、孟宪章、吴藻溪、笪移今、陈乃昌、孙荪荃、徐甫七人为理事,由褚老任主任,笪移今为秘书。其时,笪移今一因年轻,热心社务;二来与其它党派和各界人士素有往来,便于交流,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的联络工作从此就由他负责了。
在白色恐怖愈来愈凶险的环境中,上海的九三学社同志利用各自的身份进行了公开或秘密的斗争。1946年9月,西南联大的李公朴、闻一多教授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的褚辅成、孟宪章、笪移今、王造时、陈子展、任钧等跟随周恩来、郭沫若、沈钧儒、黄炎培、茅盾、李维汉等228人发起组成了李公朴、闻一多两教授的追悼大会筹委会。20天之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病逝,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的褚辅成、卢于道、顾执中、施复亮、王造时、许士骐等随同李济琛、孙科、邵力子、周恩来、马叙伦、陈望道等250人发起组成陶行知先生追悼大会筹备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发起和参与了多次这类由各界代表参与的追悼民主人士大会,目的在于揭露反动派暴行,激起民众的公愤,孤立美蒋。这一活动也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蒋管区的政治影响与领导作用。
随着国民党大举进犯解放区,战火不断扩大,局势越来越严峻。1946年9月是日本军国主义签订投降书一周年,上海分社刚满周岁,分社发表了《为纪念国际民主胜利周年宣言》,文中提出六条意见。10月30日,当蒋介石在欢庆他60岁生日时,上海的褚辅成和北平的许德珩、张西曼、王卓然等同志以九三学社的名义发表了对时局的意见。这些宣言和意见,针对当时形势,反映人民心声,有力地挞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
1946年秋冬之间,国民党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民革领导人李济琛、谭平山和褚辅成、孟宪章商议于11月10日联名致函国民党政府,反对伪国大的召开。同年12月22日、29日,褚辅成、笪移今等以九三学社的名义和上海民建、民进、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中国妇女联合会、工商协会、中国经济事业协进会、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等党派、团体举行座谈会,强烈谴责伪国大通过的“宪法”及美国议员干涉中国内政的言行,对美军在北平奸污女学生的暴行,一致表示愤慨,并发表了严正声明。
1947年2月1日,民盟为了扩大民主声势,协调各民主党派斗争步伐,在上海青年会招待文化、教育、工商、新闻等各界人士,我社的笪移今与会。中共代表董必武也应邀出席,发表了重要讲话,抨击国民党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丑行,给到会者很大的鼓舞和启迪。
1947年春夏,美帝大力支持中国反动派的同时,又在日本纵容法西斯势力猖狂,保留某些军事设施,扶植工业发展,企图让军国主义东山再起。针对这一形势,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的孟宪章在《大公报》发表了《急管哀弦愈逼愈紧的日本问题》,文章刊出后,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分社主任褚辅成于7月间召集九三学社同志座谈,就中共邯郸电台广播的方针政策作了研讨。大家认为,国民党政府之所以敢于压制民主、扩大内战,主要是美国的支撑,他们妄图借此在东亚建立反苏、反共基地,因此一致主张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以反美扶日作为九三学社今后的中心任务,并发起组织“对日问题座谈会”,邀约各界进步友人探讨日本问题并将座谈内容公诸社会。从此,波澜壮阔的反美扶日运动在国内各城市相继展开,其影响甚至波及香港、菲律宾与澳大利亚,也得到了美国进步人士的响应。
从1947年春至1948年底,九三学社发起的反美扶日运动,先后在《大公报》发表了九篇文章,其中七篇系孟宪章撰稿,两篇为王造时执笔。历次座谈会发表的意见、主张或声明,签名的人数一次比一次多,最多一次达390人,包括上海、北平、南京、广州、武汉、厦门及重庆等地的一批知名人士。这一运动,在民主革命的中坚阶段起到了相当作用,受到了中共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赞赏。
1948年秋冬以后,国民党节节溃败,上海局势更趋紧张,特务到处抓人,谣言纷纭,一夜数惊。笪移今、孟宪章、王造时、储安平、吴藻溪等都被列入黑名单,为此他们不得不分别隐蔽。不久,笪移今从杭州回到上海,12月11日储安平飞往北平,《观察》周刊由笪移今负责。12月25日,笪移今在王造时家参加九三学社上海分社会议后,去《观察》杂志社审稿途中不幸被特务逮捕,关押在警备大队,经多位友人奔走营救始获释放。此时,分社在惊险的环境中并没有停止斗争,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继续努力,迎接解放。
1949年5月27日,上海终于获得了新生。分社同志在欢庆之余,座谈大好形势,学习党的文件。6月15日,由中共主持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上,许德珩应邀出席,会议一致通过将九三学社列入中国民主党派中,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立即发电致贺。
1950年3月,上海分社召开社务会议,决定成立临时工作委员会(6月改称理事会),公推彭饬三、顾执中、吴藻溪、笪移今、卢于道、洪铭声、洪涛为委员,笪移今为召集人。从此,分社的政治活动和日常工作在社中央的指导和市委统战部的领导下有序开展起来,并以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身份参与了上海市的各项建设工作。
今年是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六十周年,对九三学社在上海解放前的一段战斗历程知者已不多,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入社的同志了解得更少。历史是已经过去的记录,是由众人谱写的,我们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今天,在和谐安定的环境里,缅怀当年已故的九三学社前辈,我禁不住心潮起伏,他们为社的事业、为国家的独立富强,不顾生命安危,不计名利得失,献出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同时,我亦以此文对20世纪50年代来社机关工作、现已先后作古的杨羽白、王祖寿、徐国祺、李少卿、李絅、朱汇泉和前不久过世的沈平等老战友深表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