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党的二十大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2024年,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的优势进一步巩固。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蓄势之年,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工业化?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两会集体提案建议:加快建设“工业大脑”,扎实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短板弱项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工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上讲,仍处在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质量产品供给、产业基础能力等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当前,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大脑”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工业大数据、工业智能操作系统、工业元宇宙等核心技术缺失。支撑“工业大脑”的高端工业软件90%以上依赖进口。工业领域数字孪生及模型的建设不完善。
制造业垂类模型亟须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介入核心制造环节仍较为困难,亟须加快打造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制造业垂直大模型。算力成为制约人工智能赋能“工业大脑”的突出瓶颈。
人工智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不够。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关键工序数字化装备应用率、生产过程信息系统覆盖率和设备联网率都较低。围绕新一代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要素智慧配置等高价值场景智能化转型进展较慢。
高质量高价值工业数据不足。具备高知识价值、技术含量和创新浓度的专业数据集供给不足,工业知识和机理的语料化程度较低。
“人工智能+行业”复合型人才匮乏。高校学科设置交叉融合程度不高,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人工智能和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行业需求。
对策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25年要抓好的九项重点任务之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针对当前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集体提案《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大脑”,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建议》中建议,以人工智能构建服务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智能调控、全要素创新性智能配置、全产业链供应链智能协同的工业制造具身智能系统(即“工业大脑”),助力制造业深度转型升级和企业降本提质增效,从而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首先,聚焦产业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工业大脑”建设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夯实人工智能应用核心技术。加快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强化多模态大模型与语义知识图谱等协同创新。推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边缘计算等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加快攻关“工业大脑”技术瓶颈。加快工业软件等“工业大脑”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将人工智能通用技术与工业机理、知识、场景相结合,加快攻关工业智能关键技术。突破具身智能关键技术。重点攻关工业智能操作系统、工业元宇宙等关键技术,打造工业具身智能系统。创新制造业面向“设备—单元—装置—-产线—企业—产业链”各个层级的具身智能技术、软件和系统。
其次,聚焦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工业大脑”。打造深度匹配制造业需求的垂类模型。在提升通用大模型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面向特定场景、深度匹配产业需求的“通专融合”垂类模型。布局具有性能和成本综合优势的小模型,构建“基础-垂类”模型协同并进和演化、“云—边—端”融通适配的人工智能模型体系。加快为制造业装上智慧“工业大脑”。引导企业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构建集研发设计、原料采购、资源配置、生产制造、绿色低碳等为一体,需求快速感知和供需精准匹配的“工业大脑”,贯穿设备、产线、车间、工厂、企业、行业等不同层级,各层级敏捷适应系统内外变化的“具身智能子脑”。打造新一代智能制造“上海方案”。围绕集成电路、药物创制、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慧供应链等领域,打造“人工智能+行业”细分垂类模型。拓展“人工智能+制造”深度和广度。
再次,加强政策机制保障,以“工业大脑”支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工业大脑”创新政策支持。出台“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将推进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纳入“十五五”规划,适时修订《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筑牢“工业大脑”数据资源底座。依托本市重点产业集群特色和优势,在上海打造国家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汽车等重点行业可信工业数据空间。开展可信数据空间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工业大脑”创新发展基础保障。引导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和制造专业交叉学科,加强交叉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试点领军企业和高校共建“人工智能+”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