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革命红色基因的发源地,1000处革命纪念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对上海城市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完整的红色文化面。
早在2010年,九三学社静安区委社员、社市委文化专门委员会委员、上海戏剧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副教授陈晔就关注到了上海红色景点的文创设计,当时国内还没流行“文创”这个词,应该说是红色景点的旅游纪念品存在的一些问题:款式老旧、实用性不强、价格不菲、年轻人不喜欢等等。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大学专业课(非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随后,陈晔便将红色文创引进了设计课程,让一堂思政课不仅有先辈的精神,还有现实的意义。
让思政融入现代生活
2019年,陈晔指导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大学生们完成的红色文创作品,不仅在“上海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卢纶学习大比武主题活动”思政课的艺术作品巡展中获奖,还在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获得了广泛好评。
作为这次红色文创作品设计的专业指导老师,陈晔早在2010年,就关注到了上海红色场馆的文创设计:“我曾经和一位在一所名人故居工作的毕业学生闲聊,她提到了故居的那些纪念品款式相对老旧,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其实红色场馆有很多非常棒的内容,亟待被充分地挖掘和开发,我当时就对此有所触动。之后有一天,我经过巴金故居,看见门卫大叔在给过往的年轻人发放宣传单,邀请他们进去参观,我觉得这位大叔真是有心,而且效果也的确不错。巴金故居位于武康路,离上戏很近,它是很多年轻人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我回到学校后就问学生,有没有人去过巴金故居,居然没有!这再一次触动了我。”
把红色文创引进设计课程,正好将陈晔多年来的夙愿以及爱好结合了起来。陈晔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很喜欢去逛美术馆、艺术馆,收集、研究了许多周边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很少有雷同,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巧思,而且价廉物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热情与创意,在布题的时候,陈晔并没有介入太多,只是提出了几个大方向:“1.主题的关联性,文创主题内容要与景点有关;2.产品的实用性,文创产品不是摆设,要可以看也可以用;3.品类的多样性;4.受众的针对性,目标受众是同龄人;5.价格的合理性,受众经济上能承受也愿意把它买回家。”
沉浸其中方得始终
“参与这次创作的学生来自两个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和艺术管理,前者出作品,后者出方案。我和他们很坦率地说,在学校里,老师对你们的评语往往还是以鼓励为主,但是,出了学校,在社会上,作品还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所以,与以往不同的是,我这次是站在一个甲方的角度,来要求他们这次特殊的作业。”现在看来,这次作业完成得如此好,当时的这句话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鞭策作用。
但是,学生们给到陈晔的回应大大超乎了她的意料。
“有一群男同学选择了去宝山的淞沪抗战纪念馆,他们原本是想参观完以后顺便郊游,没有想到,一进场馆,就被展馆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当即就给我发了微信感叹:‘老师,这个地方实在太燃了!’于是,一待就是整整一天,将里面的故事、展品一一细细研究。最后还自发地剪了一个小视频分享给大家。”陈晔回忆道。类似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学生们真正地沉浸其中,挖掘故事与细节的钻研劲头,让她非常感动。“还有一个同学,在参观完上海犹太纪念馆后问我,是否可以做一个直饮水包装设计。这个思路很特别,我就问她为什么。原来,她在查找历史资料的时候发现,那些犹太人原本在欧洲的时候是直接喝自来水的,到了上海之后,发现这里不直接饮用自来水,于是也入乡随俗地学会了烧白开水。由于这个典故,她想做一个‘上海白开水’的瓶装饮用水。听到这里,我启发她说,能不能想想,如何与上海的老字号做结合,现在不一定可以马上落地,但是要有这个思路。于是她想到了正广和,我觉得这个特别契合。这样的红色文创作品不仅和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景点有关联,还和传统文化、当地品牌也联动起来。”
“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我并没有要求他们像视觉传达的同学那样要做出实物来,但是有一批同学,自己要求也要做。为此还特地自学了很多非本专业的软件和技术,这也让我非常感动。”陈晔说。学生们都很年轻,热情高涨,但也难免有时候思考得还不够深入和充分,对其内在涵义与引申意义还表现得不够精确,方军和陈晔在历史方向的指引与表现尺度的把握上,也丝毫没有放松。更加可贵的是,这些红色文创作品还真正地走入了大家的日常生活。
比如田汉文创中的那本书,里面除了收录了他作词的国歌、《毕业歌》,还有《上海戏剧学院校歌》——是的,它也是田汉作曲的!除了丰富的视觉,人们只要用手机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这些曲子。它已经被创意学院当作一款新生礼物,这件可以陪伴学生们整整四年的伴手礼,既新意满满,又内涵丰富。再比如“初心系列”的杯子,被学校党支部定制,人手一个,时刻提醒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红色文化还有很多宝藏
陈晔表示,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文宣类设计是自己的主攻方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除了这次以红色景点、纪念馆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创作之外,之后也想在红色戏剧方面寻找新的与文创相结合的方向。“说起红色戏剧,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年轻一代》《白毛女》等,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与之配套的文创产品还非常少,所以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将来继续做红色文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虽然目前来说,红色文创还没有单独成为一门课程,但是,我会将红色文创的理念镶嵌到我的其他课程里去,就比如‘设计原理’课程中,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们有近距离的感知与感悟。”
陈晔在专业课堂的教学中探索细化隐性思政,向学生传播“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思政课程的成果先后被上观新闻、人民网、《新民晚报》《青年报》等媒体报道。
现在,“四史”学习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红色文创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陈晔表示,将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继续融入课程,用红色文创将“四史”所承载的爱国主义、奋斗精神以新语态走近当代青年。当然,作为一名九三社员,她也会将九三学社的社史作为红色文创的灵感之一,致敬“民主与科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