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身建设 > 社史钩沉

董承琅在“六院”

发布时间: 2019-03-20 来源: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研究室 作者: 詹耘 季萍

  董承琅一生在心脏病学领域作出了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心脏病学之父”。

  1949年上海解放后,各大医院急需聘请一批有名望的医学专家带教青年医生,指导各科室业务发展。时任上海市卫生局管理处处长张曦明即邀请董承琅担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一职。进入六院工作后,董承琅不辞辛劳,心系我国医学事业,全力抓起了医院内科水平建设和心血管病研究,并亲自发起成立上海市内科学会,由自己担任第一届会长。

  从 1949 年 9 月至 1956 年 3 月底的近 7 年时间里,董承琅不仅要完成繁忙的临床工作(包括诊治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患者以及开展科研工作),还始终关注着心血管内科专科医生的培养。1956 年 4 月,董承琅关闭了自己开设的私人诊所,全身心地投入到六院内科的建设发展和培养心血管专科医生的工作中去。在六院工作期间,他的学术研究亦颇有成就。1957年,董承琅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有关风湿性心肌炎伴有严重心律失常的症状,以及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滴注治疗,成功地抢救患心肌炎时发生的昏厥发作,这在当时国际上是首创的。1958年,他撰文阐明了中国冠心病发病率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关系。1960 年,他和陶寿淇主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心脏病学专著《实用心脏病学》,这也是我国心血管内科学的首部专著。

  董承琅在到六院辗转于各类临床病理的讨论会,并举办了多次心电图学术研讨会,为后辈医生传授先进的医学知识;每周一次的研讨会,他都会亲自带领各级医生查房,没有丝毫医院领导和学术权威的架子,反而时常鼓励青年医生要进行临床科研并亲自为他们修改论文。

  受国家卫生部的委托,从 1958 年起,董承琅主持开办了三期全国心脏病进修班,主动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心脏病专科高级医师的重任。每一期开班,他必然倾囊相授;每一节课程,他都亲自编写讲义,为慕名而来的后生们传授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最新知识和他长期以来积累的宝贵临床经验。进修班先后培训的医师有百余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各省、市医科大学和医院的学科骨干。在董承琅的言传身教下,六院也陆续培养出一批诸如陆伟壮、金兰、吴光辉、崔广根、陈万春、黄伟民等全国著名的心脏病科专家。在董承琅的带领下,六院成为当时全国颇有影响力的心脏病学学术中心。

  20 世纪 50至80 年代,在董承琅的带领和影响下,六院心脏病学的医生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还承担了《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双月刊的大部分翻译、摘要和综述的写作工作,这对提高六院医生的学术水平、增进国内医生对国际医学前沿的理解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我国心脏病学的创始人,董承琅以其严谨的治学风格、高超的临床水平在社会上和行业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威望。他在第六人民医院工作期间,还受中央保健工作委员会邀请,担任中央保健工作小组成员,成为老百姓眼中神秘的“红墙医生”。平时,一旦有应急任务,他会立即放下手头一切工作,赶赴各地为中央领导和高级将领诊疗。董承琅在业务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得到了中央和上海市党政领导的信任和重视,多次被评为国家和省级文教卫生工作方面的先进工作者。

上一篇:百岁院士沈善炯与胡适的一段交往

下一篇:她创办了我国首家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