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5日和27日,北京《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分别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资深院士,为我国率先实现胰岛素人工合成作出重要贡献,取得“邹氏公式”、“邹氏作图法”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的邹承鲁院士的悼念报道。阅读之后,犹如晴天霹雳,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五十年前的一段相识,历历如在眼前。
1956年夏天,我在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工作,正是中共中央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对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不久,全国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为了响应党的号召,社市委积极开展联系、团结科技文教界的工作。当时,任主委的卢于道及副主委笪移今、毛启爽等几位负责同志都有分工,各按系统去拜访若干知名人士。卢主委联系的主要对象是在科学院,通过已入社的生化所副所长王应睐同志的介绍,决定去看望邹承鲁和李林夫妇。他俩是1951年从英国学成回来的青年科学家,李林同志又是驰名中外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女儿,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为了不打扰他们的科研工作,我们约定晚饭后去造访,我有幸跟随卢主委一起登门。邹承鲁伉俪住在岳阳路建国西路科学院宿舍,离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机关不远,那是院部北侧的几幢西式洋楼,面积不大,但却精巧。我们进门后,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不拘礼仪地坐在沙发上叙谈。卢主委是研究神经生理和解剖的,和王应睐、邹承鲁两位所研究的生物化学有相关之处,也可说是大同行了,所以谈起话来十分投合。他们先从我国自然科学的实况谈起,表达了各自的看法,然后才慢慢地涉及政治形势、统一战线等方面的话题。卢主委以科学家办社的体会,介绍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介绍了九三学社的缘起与中共的方针。他们的交谈长达两个多小时,从科技工作者的角度来认识统一战线的含义和九三学社的性质、任务及作用,引起了两位青年科学家的极大兴趣。整个会面中,邹老夫妇不仅认真地听,还不时提问,以一种科学家探讨学术问题的方式和卢老亲切叙谈,加深双方的情谊。两位学有专长的海归科学家毫无矜持,如此谦逊好客地接待我们,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经常联系、请教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身上。有次晚饭后,我去拜访两位,正巧李林在弹奏钢琴,邹承鲁在一旁闭目倾听,手里还打着拍子,完全沉醉在愉悦之中。一曲弹完,我才进去招呼,他们请我入座,在谈完正题之后,邹老和我谈起了音乐,从莫扎特、肖邦的故事到几首哙炙人口的乐曲,娓娓道来,既风趣又诙谐,哪像一位专业的科学家,简直是个资深的音乐爱好者。邹老酷爱音乐,音乐作为他的业余爱好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想法——科学家一定是严肃刻板、没有其他乐趣的。从这里,也可看出邹承鲁、李林夫妇的人文素养。
经过一段时期的考虑和酝酿,邹老夫妇在卢于道、王应睐的介绍下,终于加入了九三学社。后来,李林还被选为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的委员。
1958年春,李林同志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出访日本,他们是应日本科学协会茅诚司会长的邀请而去的。当时,中日两国还未正式建交,作为民间的使者,加强与日本科技界的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很有意义的。李林回来后,我又前去采访,再次遇到邹老。之后,我对李林同志的访日情况作了报道,刊载在当时的“社刊”上。
邹老是位为科学尊严呐喊,敢于公开站出来讲真话的科学家,他对科学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容不得半点亵渎的。记得在1958年的一次学术性的座谈会上,而对一些貌似公正、实际歪曲我国科研政策和研究成果的言论,邹老立即站起反驳,用他回国后的亲身经历,义正辞严地批驳了这些谬论。之后,他又就科研中存在的若干不正之风提出中肯的批评,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欢迎。他的这种坚持真理、捍卫科学的精神,始终贯彻其一生。上世纪九十年代,邹老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时,就直率地批评科技界学术道德滑坡的现象。随后又两次联合其他院士,倡议讨论“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呼吁尽早出台科学道德规范。近年来,他不顾年迈体衰,多次为净化学术空气而口诛笔伐。在一些朋友的心目中,他是科学斗士与真理卫士的完美结合。邹老经常对学生们说:“像这些得罪人的事情,还是由我来做。”这也是他除治学严谨之外的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操,正如《中国青年报》的标题所说:“为科学尊严呐喊,绘人生灿烂晚霞;邹承鲁院士走了,科学界从此少了一个正直敢说话的人。”
一位83岁的老科学家,我社的老一辈社员,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邹承鲁院士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还有为伸张学术正气作出的不懈努力,我社需要这样的科学家,国家也需要这样的科学家。
尊敬的邹承鲁先生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