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近年来,本市各街镇纷纷拿出最好的资源,建设市民中心、市民驿站、睦邻中心,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但调研中也发现,个别市民中心硬件一流,但变相成为老年棋牌室。基层如何通过机制创新,更多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市民群众更为关心的。”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界别副召集人,九三学社市委秘书长张磊,在提交的一件提案中呼吁,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张磊委员认为,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地,上海在基层治理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屡创佳绩。但调研也发现,本市的基层治理,离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所期所盼,仍有一定距离。
一是基层治理须更多问需问计问效于民。当前,一些基层公共服务为政府能力所及,而非群众真正所需,使得群众参与度较为有限。以“上海社区云”为例,其内容偏重政府管理,而忽略了对社区自治共治的关注,导致在部分社区注册率、活跃度不高;相比之下,某社区通过整合各项资源,打造出更加贴近居民需求的小程序,吸引了居民踊跃参与。又如,为更好保障独居老人的安全,政府提供在家中安装传感器的服务,但基层干部反映,常有老人和家属对此举较为抵触,居民对政府的“好心”并“不买账”。
二是基层治理须更多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近年来,本市各街镇纷纷拿出最好的资源建设市民中心、市民驿站、睦邻中心,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但调研中也发现,个别市民中心硬件一流,但变相成为老年棋牌室。基层如何通过机制创新,更多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市民群众更为关心的。
三是数智应用须更好支撑基层减负增能。数字赋能为基层减负增能提供了科技支撑,但一些基层干部也反映:一方面,当前的数字化工具对基层工作的支撑还不够,比如,街镇对于“一网统管”最大的需求,是通过视频监控发现问题,但难以取得市、区两级很多视频数据,视频探头建设也缺乏统筹;另一方面,基层数字化转型面临增负减能的难题,比如,由于平台间缺乏有效整合,基层干部须逐一登录多个工作平台,重复录入大量基本信息,耗费了大量精力。
张磊委员建议在基层治理中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
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的关系。由市委社会服务部牵头,建立基层服务和基层治理举措常态化听取群众建议的相关工作机制,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基层治理,更好让“民生”跟着“民声”走,更好以“四个人人”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真正激活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虹口区嘉兴路街道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凝聚起社区群众,共同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和方案制定,成功地将“低碳理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可行的低碳举措,值得推广复制。
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关系。基层治理诚然需要通过“锦上添花”,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但更应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通过机制创新,有效解决他们的操心烦心揪心事。近年来,基层在服务解决民生难题方面已有不少探索。比如,针对老旧小区屋顶漏水、下水道返水等突出问题,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创建了由专业社工组成的“社区大管家”机制,有效化解了社区“三驾马车”难题。又如,为防止机构携未消费预付资金“跑路”,长宁区公证处采用“公证提存+科技”模式,推出“预付费公证监管平台”。当前,全市多个区已经或者正在建设基层治理学院,建议适时成立线上线下一体的市级层面基层治理学院,建设全市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库并进行复制推广,将区域经验样本的“盆景”转化为上海城市基层治理的“风景”,更好赋能基层高效治理。
治理数智化和基层减负增能的关系。一是鼓励平台技术人员深入社区,开发出有效支撑基层治理的实用功能;二是出台全市视频监控探头布局规划,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使“一网统管”更好赋能基层治理;三是按照中共中央出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精神,简化各类平台的操作,比如,能一步操作的不要二次确认,能语音输入的不要打字,能自动定位的不要手工选址,最大程度减轻基层干部负担。